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杨 《民营科技》2010,(9):94-94
从定义上、具体案例上分析盗窃罪、侵占罪与诈骗罪的特征及区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产关系上出现了许多所有权与占有分离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盗窃违禁物品,盗窃他人占有自己所有物的现象。而我国刑法理论界一般认为,盗窃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对于上述情况利用现行刑法理论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分析有关盗窃罪客体的相关理论,得出应当扩大盗窃罪保护法益的范围,即盗窃罪的客体应该是对公私财产的占有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当前财产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将盗窃他人占有的本人财物的行为认定为盗窃罪。理论界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并引发了盗窃罪客体“所有权说”和“占有说”的争论。实际上,无论是“所有权说”还是“占有说”,均有其缺陷。要解决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应立足于我国刑法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4.
盗窃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秉清 《民营科技》2009,(11):61-61
针对盗窃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主要从经济预防、科技预防、体制预防、群体预防等方面阐述预防盗窃犯罪的宏观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潇潇 《企业导报》2013,(8):149-150
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侵占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民收入增加而侵占财物的数额也在不断的增大,侵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由于没有侵占罪的立法规定给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根据我国罪刑法定的原则,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了侵占罪,但由于立法的的表述过于粗糙,而司法解释又相对滞后,在实践中的操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于本罪的立法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黄野 《活力》2010,(14):68-68,70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侵占罪”;“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也依照侵占罪处罚”。显见,我国刑法是将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行为和侵占遗忘物和埋藏物的行为统称为侵占罪的。本人认为.在论述侵占罪对象时,应予以区分,否则会产生混淆,将侵占罪分为普通侵占罪和特殊侵占罪,分别述之。  相似文献   

7.
随着法制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个人权利,加强对公私财产的的保护.侵占罪的设立弥补了我国原有刑事立法对侵占行为规定的不足,本文就侵占罪的<刑法)规定、立法精神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一些诸如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被侵占财物应如何处理,侵占罪案件的处理问题进行论述,用以进一步明确侵占罪的认定和理清具体实践中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8.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建筑物向高层发展,这就产生了居住于同幢楼中的居民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出于我国以往住房实行公有化、福利化,这一问题未显迫切。而随着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推行,传统的房屋所有权关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关系。在我国目前仅有《城市民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和《公有住宅售后维修管理暂行办法》对住宅所有人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邵睿 《企业技术开发》2011,30(1):154-155
在司法实践中,盗窃犯罪既属于传统犯罪,又属于多发性犯罪,基层法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有一半左右是盗窃案件。作为最常见的犯罪形态之一,盗窃罪既遂的认定问题,在理论上却存在很多争议,实践中的认定标准也是多样。文章通过一典型案例,对盗窃罪的各种既遂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盗窃罪的犯罪手段不断扩张,一些标志性的案件表现出了无法通过传统的财产类犯罪的框架进行解决的现象,传统的盗窃罪强调秘密性,盗窃罪的范围比较小,对于衍生的抢夺罪、诈骗罪、抢劫罪等作宽泛化的规定.财产类犯罪强调占有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过分强调占有已经无法反映财产性犯罪的对象.所以应当对盗窃罪的结构进行讨论,通过建立行为人造成他人利益受损,而自身收益的行为模式做为其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其他财产类犯罪.  相似文献   

12.
目前理论界关于不法将封缄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定性存在较大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盗窃罪与侵占罪之间,尤其对于非法占有封缄物内容物的问题,学界存在诸多观点。讨论非法将封缄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归属,必然要涉及到刑法上的占有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刑法上的占有对现今理论界的各个观点进行评析,并试图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主观因素的考量,以期对非法占有封缄物内容物的行为定性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导致城市房屋建筑物向多层、高层发展,这些建筑物往往是由许多所有权人拥有,所有权人之间因使用、维护、管理自己的房屋财产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物权法》生效,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以法律形式予以确立,这种新型的所有权形态为群众所常见,  相似文献   

14.
一、不动产登记单元是物权特定原则的要求 物权特定原则也称“物权客体特定原则”,它是指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的,或者至少在实现该物权时其客体是可以特定的。物权的本质在于将特定的物直接归属于特定的主体,因此作为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的,也就是说,权利人所享有的物权,无论是所有权还是担保物权抑或用益物权,都必须指向的是特定的单个...  相似文献   

15.
盗窃罪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抢夺罪是指公然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传统刑法理论以手段的秘密与否作为划分盗窃与抢夺之间界限的标准,即秘密—公开界分说是完全合理的,符合我国刑法适用的基本情况。平和—暴力界分说以手段的平和与否用以区分盗窃与抢夺,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准确区分两罪,反而造成实践中刑法适用的混乱。对于以平和手段公然非法获取他人财物,应以抢夺罪论处。  相似文献   

16.
魏永平 《活力》2004,(11):138-138
一、侵占罪的概念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人成员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物权法》第七十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这里的“共同管理的权利”可理解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管理权”一成员权。建筑物区分所有人的成员权,又称为业主成员权。  相似文献   

18.
区分所有权在司法实务方面呈现地域差异性,究其原因并非本质和逻辑问题,而是对区分所有权各要素和其复合性的理解不一。本文基于独立性、第三类共有和主体业主大会说、地位法人说等理论对复合性进行分析,发现二元说和一元说并非非此即彼,二者可以共同构建复合性的原则:对内二元说,对外一元说。在新思路下,以解释论在先、立法论在后的务实态度举例解构物业使用人的地位问题,并基于新原则为未来房地产乃至区分所有权改革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对区分所有权复合性的新理解“对内二元说,对外一元说”出发,分别考察业主小组、全部业主、建设开发企业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边界,统一理解和适用区分所有权的争议问题。对于业主小组,应当赋予其一定的共有权以激活业主自治热情或解决加装电梯等热点问题;对于全部业主,摒除规划的行政色彩而强调私权的合意自由以解决历史问题和新问题;对于建设开发企业,应当把握其相对于业主大会的财产独立;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梳理其和个别业主以及业主大会的一般和例外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近现代各国物权法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特别是在城市化所导致的土地资源紧张、住宅缺乏这一背景下,更凸显了人们对赖以居住和生活的建筑物权利的关注。正是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这一现状和研究意义,笔者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进行分析,力求形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理论的统一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