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陈佑启(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北京100081)城乡交错带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过渡性区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呈现了相... 相似文献
2.
论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交错带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文章探讨了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和类型,分析了武汉市洪山区旅游开发的条件,提出了武汉市洪山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3.
城乡景观复杂度视角下的城乡交错带界限确定——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乡景观复杂度为视角,构建包含土地利用现状、权属、产业、土地规划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体系,运用景观复杂度指数,基于G-统计量确定城乡地域范围内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对武汉市城乡交错带界限予以空间呈现。研究发现:①城乡景观复杂度在城乡地域之间呈现\"M\"型分布,城乡交错带景观复杂度最高;②G-统计量确定城乡景观复杂度高值集聚区为城乡交错带空间界限可信度较高;③城乡交错带是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内的城乡属性要素集合体;④应发挥城乡交错带空间功能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4.
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发展大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4,(6):27-28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农计为基础,把城镇和农甘连结在一起,实现产业配套发展、城乡共同繁荣。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二是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必然要求。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四是农民奔小康、走向富裕的必然选择。总之,实现由单一发展农村经济向综合发展城乡经济大跨越,是农村形势新发展的呼唤,也见一种势在必行的观实选择。一、按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实现全县工业化工业经济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脊梁”,是城市经济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源… 相似文献
5.
6.
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与中国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取消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实现城市化是关乎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战略问题,是中国经济在新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将围绕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的关系,着眼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以探讨中国的城市化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宋洪远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88-91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用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工业化将会受到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调整城乡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空间发展类型识别与划分一直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可达性测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该县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其影响因素,揭示影响农牧交错带乡村发展核心要素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乡村空间发展系统分析框架对于新时期农牧交错带村域空间发展类型的识别与发展振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宁夏盐池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可识别和划分为4种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类型,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适度挖潜类、搬迁撤并类,并对分类因素进行了探测分析,以期对乡村振兴能够进行靶向治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重构"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城市化模式不当,城市化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以城市化为红线,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及农民就业转换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指出就城乡二元结构转化模式而言,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是统一的,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分离和方向不一致的,这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却变大的根源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既取决于东中西部地区合作,更取决于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变革。 相似文献
13.
14.
一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很快,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逐步优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发展模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严重、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反映出长三角地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制度特征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乡结合部亦称城市郊区、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城市蔓延区等,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目前其边界还相当模糊,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名称不统一而且繁多,但所指对象是明晰的,其特征也相当突出:是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上衍生的一种紧靠城区的不连续的过渡性区域,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各种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是城市和乡村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动态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城乡规模结构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人口规模的不断缩小是遵循如下规律的,即城镇人口的非自然增长规律、城市化三阶段规律和最佳城市规模决定规律。这三个规律及其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面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乡村城市化机制研究:以浙北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和空间集中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愈来愈成为影响根本国策的重要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政策、一直鼓励的是乡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导致原来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的迅猛增加。面对这种情况、乡村城市化的问题将不仅仅是探究乡村应不应该实现城镇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广大乡村地区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集中的问题。所以、乡村城市化的焦点问题是农村小城镇发展及其发展机制的问题。1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分析1.1历史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994年… 相似文献
19.
城乡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先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存在的城乡差距,有城乡收入差距,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距。从长远看,所有这些差距都应该缩小。但在现阶段最为迫切也是能够解决的是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距。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人手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趋向均等的基本条件是,基本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乡均等化。为此需要改变长期依据各地的GDP反映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各地的生活条件的思路和相关政策。不论城乡的发展水平有多大差别,但基本公共品供给还是均等的。面对我国农村村庄分布广而分散的特点,需要在乡村集中化、城镇城市化和都市圈建设三个方面扩大以城带乡、扩大公共产品在农村覆盖面的范围经济。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以城市化为红线,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同时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