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以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它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各国中央  相似文献   

2.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并不重视发展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主导着国家金融体系,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为有限,因而商业银行信用的成本和可得性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但是,随着9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作用更加突出,因而资本市场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途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股票的发行和流通对货币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也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为此,货币供给必须考虑有价证券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适当调整货币供应增幅;货币政策也有必要对资产价格的变动予以关注,建立起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价格泡沫赋予了高期望资本利得收益,新增的基础货币有很大一部分转入证券投资领域追逐金融商品形成证券投资需求,并且这部分货币量还会随着证券行情的起伏变化处于经常性的调整之中,导致货币需求结构不稳定、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变弱且与一般商品和物价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只要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收益之和超过短期证券的利率,利率调控的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价格膨胀都不太有效,想要"挤出泡沫"并非易事.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及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控性.当前货币政策紧缩效应与银行体系改革滞后存在密切关系:"命令"式的改革思路与过渡强调监管使银行体系的经营运作进一步僵化,也为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空间;国有商业银行战线收缩、资金集中,加之发展策略的失误,又使中小金融机构积聚了相当程度的风险;垄断经营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既严重影响着银行体系的市场效率和适应性,也妨碍了证券市场功能发挥:邮政储蓄机构资金收缩与农村信用社作用没能发挥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货币政策难以达到其预定目标.现行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可归结为:贷款是"农转非"、资金是"乡养城",大量资金流向大中城市和股票市场,使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货币没有进入商品市场追逐价格,相反货币被资本市场吸纳.资本市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使得在经济低增长时期有比商品更大的吸引资金能力,造成股价攀升而物价回落,物价或通货膨胀不对货币政策形成压力,而是股价对货币政策构成冲击,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联系越发紧密,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与货币政策的联动性也正日益增强。本着重探讨了资本的市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张蜀锦 《云南金融》2012,(2X):94-94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范围不断拓宽,货币政策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货币政策怎样影响资本市场以及影响二者双向传导的因素,最后提出实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范围不断拓宽,货币政策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如何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货币政策怎样影响资本市场以及影响二者双向传导的因素,最后提出实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志 《新金融》2008,(7):34-38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货币需求、流通速度等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出了挑战,而实践操作中其固有缺陷也暴露得日益明显,因此,货币供应量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进行以下抉择:短期内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等基础性工作,中长期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更长时期内向利率中介目标过渡,同时注意双重功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长期分割,使得股票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股市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个人投资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执行的相互影响也逐渐明显,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影响进行认真地研究,实现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执行的互动,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互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并且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互动性也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发展货币基金市场,对化解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是有利的。我国银行服务的缺乏、基础性的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有限、货币市场基金赢利的有限性,制约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要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就要创造宽松的竞争环境,选择合适的机构设置。  相似文献   

13.
王凯 《新金融》2006,(4):23-26
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已经证实,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优序定律对企业融资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企业应偏好于债权融资方式。而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上却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倾向。这一反常现象在实践中不仅对上市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宏观层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笔者据此提出了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陷阱”分析。当前,分析“股权融资陷阱”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对于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顺利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分析了目前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障碍,提出了培育我国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q效应 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与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q值定义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之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本市场的边缘化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里加  刘华 《银行家》2005,(6):70-73
这是一场危机,我们看到了开头却看不到结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正背离全球潮流历史会告诉人们未来。如果我们非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金融结构的演变规律,洞察金融发展的某些蛛丝马迹的话,就会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银行、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相互关系的变化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变迁——由银行主宰转变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社会资本脱媒现象愈来愈盛。20世纪早期,银行的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必要性和市场前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货币市场基金是在外国有较快发展,我国尚未出现的一种基金品种。本分析国外发货币市场基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营特征,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不仅十分必要,并义可行。认为货币市场基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邹新 《金融论坛》2005,10(12):3-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教训在于:越是开放的经济体,越应该对进出本经济体的境外资金加强监测和管控。这对处于经济转型和加快开放的中国经济来说,尤其具有参考意义。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境外资金大量、持续地流入中国境内,并在我国的经济金融运行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量。然而,目前国内尚未对境外资金的流入进行系统、深入的跟踪研究,导致无法对境内的境外资金做出准确的把握。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快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境内的境外资金监控更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本文在估算境外资金的流入态势和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入境的主要途径和动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QFII制度与中国渐进资本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承诺入世后5年过渡期内实现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包括地域、业务范围和合资股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QFⅡ制度符合我国渐进资本开放之路,但在市场制度缺陷条件下存在一系列障碍和不足,并会造成对我国调控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得到巨大的发展,二者的融合趋势不断增强,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金融风险却不断凸现.银行业如何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合趋势下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有效抵抗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风险,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当前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现实环境的基础上,要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的趋势,有效防范金融市场融合过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