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国土资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国土资源文化具有导向激励、行为约束、制度规范作用。徐州市国土资源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进取的管理文化、刚强正义的廉政文化、爱岗奉献的服务文化和不畏强权的执法文化,而地域文化根植、与时俱进创新、核心价值引领和因地制宜实施则是其典型特征。当前,徐州市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土资源文化不够系统,统一性不强;普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宣传力不够;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执行力不足;国土资源文化特色不强,创新性不高。对策建议:坚持系统原则,健全国土资源文化体系;弘扬国土理念,加大国土基层宣传力度;增强执法力度,注重国土文化内涵建设;倡导创新精神,打造特色国土资源文化。  相似文献   

2.
公路文化建设是指公路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体现公路行业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公路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也是加快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加强公路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陕西省吴起县国土资源局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规范管理为主线,以业务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一、抓班子,强队伍,努力塑造国土资源部门新形象。吴起县局自2002年成立以来,按照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服务好、作风实的国土资源干部队伍要求,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一是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从建立健全议事制度和廉政制度等规章制度入手,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二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全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弘扬“三光荣”精神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光荣"精神是地勘文化的核心,是地质人在长期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主人翁精神,"三光荣"精神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是最大的文化建设,要加以总结、提炼、传承、弘扬,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地勘文化体现了地勘队伍是地质事业发展主体。地勘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对地质事业发展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主体多元化发展导致队伍凝聚力削弱;主体角色定位需进一步明晰;主体对地质工作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推进地勘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地位;紧扣工作主题,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深化主体改革,创新和完善行业制度文化;加强载体建设,营造地勘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进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文化建设,从国土资源的角度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徐绍史部长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土资源部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6.
地质文化维系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及其特质内涵的提升,地质行业各单位在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深入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明确四个原则:明确工作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文化建设;贴近地质工作实际,体现地质工作特色;坚持文化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建议:弘扬地质精神;建设地质文化阵地;推动地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建立一系列保障地质文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10月20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会。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进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文化建设,从国土资源的角度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建设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大力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知识型、服务型"的国土资源队伍,为全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9.
加强导游服务的政治性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前导游服务中存在着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党的历史等突出的政治性问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通过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以及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等,来提高导游服务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和产业为视角,提出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要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做好加强组织领导、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繁荣文化产业中,要以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制定综合配套人才、财税扶持、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引导、扶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推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建设用地是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约集约评价应引起与城市和开发区相当的重视程度,本文较为创新性地引入5W1H方法,在分析苏州市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明确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责任主体、重点区域、时序安排,并提出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并重的方法,旨在为当前的节约集约用地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面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难题,以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推动资源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生态文明时代,按其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运用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升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国土规划作为调控工具,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在土地所有制和行政体制方面与我国有一定相似性。作为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城市国家,新加坡通过统筹空间规划与分类开发建设管理两方面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积极作用,在保证城市空间蓝图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高效管控有限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土地经济价值。我国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借鉴新加坡经验,加强对集中管控与分类管理、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专业保障和公众参与的统筹,处理好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合一"与"专一"、"底线"与"弹性"、"专业化"与"大众化"等三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用地布局优化理论和建设用地精准布局实践的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发展下来的精华部分,作为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且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推进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其现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即与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一体保护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类型、要素等方面对文化载体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抓紧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在对文化景观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文化景观角度分析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为促进小城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营造文化景观时应注意的原则与要求.最后论证了如何营造具有各小城镇特色的个性文化景观,并对几种较重要的文化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和传统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总结2022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确权与流转、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绿色低碳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生态修复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非正式制度与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制度改革评价、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治、自然资源治理与信息技术革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战略需求,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绿色低碳利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规划学30年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研究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产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规划学学科建设重点问题及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规划学经历了关注全域农地合理利用、以加强耕地保护为关键、以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3个演进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方法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推动由"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发展、关注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系统化和实用化、推进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空间规划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19.
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是图书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国土资源科研信息内容的专业性、信息需求的前沿性、信息获取方式的自助性等特点,决定了面向国土资源开展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具有现实意义。面向国土资源的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应以用户和信息需求为中心,加强学科资源建设与规划;以信息利用为目标,构建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平台;以用户及其科研过程为指导,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同时,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确保学科化信息集成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