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居民意识关系重大,在社区意识层面体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向的整合。由于城市体制的改革导致传统城市社区整合发生了变迁,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现代化的冲击。构建居民社区意识,必须加强居民间的社会联系,清除体制性障碍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民参与是新型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利益和认同是社区居民参与的根本动力和影响因素。社区居民参与不足仍然是目前制约我国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研究从社区居民参与理论和动力机制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城市新型社区居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城市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工作内容,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当中,主要存在功能缺位的问题,比如,公共精神塑造主体缺位和理性沟通的缺失等,这都阻碍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为此,应该在共同体视域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功能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城市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满足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工作特点。文章将对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功能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为适应市民终身教育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一定问题,如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挖掘和整合城市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为城市的每一个成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为各个层次的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6.
《开发研究》2017,(3)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多元协同治理结构是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和目标。要实现从传统治理结构向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的转变,需要双重整合机制来实现。第一重整合机制是刚性的整合机制,通过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来明确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间的权责,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塑造包容、民主的社区议事组织和议事程序,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方式;第二重整合机制是柔性的整合机制,通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塑造形成社区协同治理意识,提高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降低治理结构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以及利益协调和补偿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双重整合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公共财政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理念,其中低碳经济以其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低碳社区的概念。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情况,并且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部分政府职能缺失和公众参与低碳现状三个角度分析了低碳社区在我国发展的障碍,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求对突破低碳社区建设瓶颈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城市社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利益矛盾中。而利益博弈对社区自治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积极影响是合作性博弈有利于社区和社会利益的整合,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育;消极影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易使社区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发生畸变,不利于社区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改革现有的劳动力、土地和提供公共物品等相关制度来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一站式”研究生社区作为研究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社区阵地。由于研究生社区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生群体存在对社区建设工作不敏感、低兴趣、低认同的状况。因此,文章基于研究生对社区认同感不足的现状,结合社会认同理论,提出需要从角色认同、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全方位提升在校研究生的社区参与意识,培育研究生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增强社区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相关指标对一体化水平进行的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一体化显示出以下特点:跨境贸易规模扩大;双边贸易增长率比单个国家快;以直接投资近似表现的商业存在规模占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大;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分布非均衡等。现阶段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欧盟等区域组织。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条件的体制创新、现实响应及其下一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城乡关系格局有其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性根源。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制度创新是关键。为适应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国家战略需求,以行政区划体制为基本的地方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解读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基础上,梳理中央政府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而提出的体制创新要求及其变化,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响应—未来走向的逻辑视角,剖析地方政区体制与城乡关系的相关性,揭示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战略中的政区转型意义及其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3.
浅析郑汴一体化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本文通过构建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得出中原城市群竞争力得分及排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指出郑汴一体化势在必行。并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迈入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这种一体化的新型社会需要健康向上的社区意识予以支撑,为此应建立起共同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文章建议加强城乡社区相互融合,从社区服务工作入手,丰富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参与意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16.
对创新的促进被认为是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的特有优势,但对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运作的研究却相对缺乏,本文立足协同创新知识共同体载体探讨其运作治理问题,首先分析了关系、互动、创新集成与创新收益的集群创新集成治理逻辑,接着阐述了创新集成的动机、过程与结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发展呈现城市化的主要空间态势,区域竞争力更多地以城市群显现出来,因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应具有宽泛而长期的城市眼光。同时,在世界日益网络化的进程中,城市群整合既具有微观的经济基础,也具有中观的演化逻辑。城市群整合具有空间(地理)的、经济的、规划的多重意义,城市群整合是空间要素为了完成既定的空间标的而采用不同的空间过程优化策略,其整合空间形态不仅取决于城市群聚落已有的纹理和密度,还取决于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渠道间冲突是制约多渠道分销成功实施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这一实际,对渠道间冲突的特征及影响、渠道间冲突的三种经典的解决模式等进行了相应的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城乡兼顾的发展战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改革城乡关系的战略举措,为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准备。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化体系的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农业保险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试点推广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四对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五点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