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日益凸显。对此,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定知识产权策略,以将知识产权风险降到最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迅速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娱乐业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美设立研发中心、建立销售和售后服务子公司、并购美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产权风险也日益凸显。对此,中国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定知识产权策略,以将知识产权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美国制造业回归集中在高端制造业与高耗能领域,不会与中国出口企业形成直接的冲撞,也为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设厂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3.
解宏 《涉外税务》2003,(2):43-47
美国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企业并购浪潮急剧扩大,并且从美国国内逐渐演变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不仅有其发展壮大、提高效率或者实现专业化成长的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因素的改变也进一步刺激了并购活动,如利率降低、美国股票市场价值的增加等,其中在制度方面反垄断政策的放松和税收政策的鼓励对企业并购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美国逐渐形成了比较严密复杂的企业并购税收法律制度,适当控制垄断、倡导自由竞争、鼓励真实重组、打击偷漏税已经成为其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14,(2):46-46
本刊讯 2013年12月4日,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对外投资风险的规避与防范”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中国企业跨境投资所涉及的海外投资风险、建立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国别风险管理、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完成美国石油、天然气及相关项目的投资机遇等内容展开。来自世界银行集团、权亚律师事务所、力拓集团、美国美邦事务所等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以及安永、埃森哲等咨询公司的高管代表向参会中国企业分享了他们多年处理对外投资、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以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大致出现了四次高潮。2000年,新浪、网易等中国首批互联网企业在美国上市.推动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第一波高潮。  相似文献   

6.
毛玉岭 《中国外汇》2013,(19):46-48
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德国的技术和管理,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二者互补。但这条并购之路仍很长。9月10日,欧盟网站(EUROPA)披露,欧洲委员会将于9月30日至10月10日审议中国企业中兴通讯收购德国阿尔卡特朗讯网络运营维护服务一案。该网站显示,此次并购已进行了初步审查,还邀请第三方对此次并购进行观察并提交了书面报告,目前正等待欧洲委员会最后的审议结果。近年来,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受中国企业欢迎的投资地。安永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一份针对400家大型中国公司的调查显示,已在欧洲投资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资》2011,(3):14-14
<正>中国正在完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法律体制,也希望有关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开放投资领域,减少以所谓的"安全审查"为由,拉长审批周期,甚至拒绝中国投资一些案例的出现。姚坚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近期商务部组织了大型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团赴美。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国外技术与资源,以及消化我国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外国法律、法规的限制;缺乏专业人才;融资困难;并购后整合不理想;以及我国国内对企业海外并购还没有系统的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等.最后,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达到创纪录的39家。今年5月份TMT领域的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密集登录美国股市,再掀赴美上市潮。中小企业上市由以前的借壳上创业板为主转变为IPO直接登陆美国主板市场,中国概念股越来越得到全球投资者的认同。本文从中美两国资本市场体系、再融资体系、市盈率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彭慧斌 《云南金融》2011,(5X):151-151
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达到创纪录的39家。今年5月份TMT领域的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密集登录美国股市,再掀赴美上市潮。中小企业上市由以前的借壳上创业板为主转变为IPO直接登陆美国主板市场,中国概念股越来越得到全球投资者的认同。本文从中美两国资本市场体系、再融资体系、市盈率等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与NASDQ上市的越来越多,这些股票通常称为"中国概念股"。但近年来,中国概念股经常遭到诉讼,尤其是2011年,由于种种原因退市的公司达到34家,中国赴美企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本文将讨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动机、可能的风险及其成因,并探讨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霸菱亚洲无论是在新基金的募集还是在投资项目和退出项目方面都是比较顺利的。这也是我们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感觉最温暖的事。”霸菱亚洲董事总经理曾光宇在回顾公司2008年的成绩时欣慰地说。在全球资本市场风雨飘摇,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朗,中国赴美上市企业远少于年初预期的背景下,普联软件的逆势上市,为霸菱亚洲去年的成绩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跨国并购目标国,这与其吸引外资数量是相称的。经济学人杂志社2006年公布的中国国内兼并实况调查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并购日趋活跃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购买力和私人消费力不断上升,以及中国政府在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国内各行业竞争的过程中,迫切希望为其国有企业吸引更多  相似文献   

14.
陈婷 《国际融资》2013,(3):34-36
作为一个美国政府促进在美投资的重点项目,"选择美国"将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何种良机美国欢迎中国企业投资2008年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美国也因此开始反思金融业过度发展对整个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提出要重建"岩土之屋",  相似文献   

15.
顾列铭 《中国外资》2006,(9):108-109
2006年7月15日,悬在美国资产市场上空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之剑终于落下。从这一刻起,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之路因此变得昂贵且遥远。而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则纷纷在为达到严格的监管要求冲刺。  相似文献   

16.
王昊天 《新理财》2012,(1):46-47
2011年,41家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诉讼;自9月始,美国证券市场甚至出现了中国企业"零上市"的记录。在创业精英(China Entrepreneurs,简称CE)主办的"CE-2011中国CEO&CFO投资论坛"上,我们  相似文献   

17.
洪卫东,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清华大学工学学士、EMBA,曾荣获"2012优秀董事长"、"十大金融科技企业杰出人物奖"、"IT渠道十大年度人物"、"中国金融IT企业精英人物"等奖项。由于部分在美上市公司涉及财务造假风波,美国中介机构借机大举做空中国概念股(简称中概股)等原因,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退市,形成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私有化热潮。  相似文献   

18.
邓远军  景宇 《税务研究》2015,(2):108-111
美国是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美税收协定对促进我国企业赴美投资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赴美投资企业适用中美税收协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基础信息搜集、宣传辅导与服务、协商程序、情报交换、工作机制等多方面予以完善,以充分发挥中美税收协定对我国企业赴美投资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其他国家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作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融资支持工具,贸易融资同样以美元为主导,其规模的变动将会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的IS-LM-BP模型,分析贸易融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贸易融资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美元主导的贸易融资的引入会强化美国货币政策贸易渠道、金融渠道的作用效果,即会放大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国际溢出效应。实证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美国加息将抑制中国产出,推升中国通胀水平,考虑贸易融资后其对中国产出和通胀的影响将分别放大15%和11%,溢出的传导速度也将显著加快;在微观层面,美联储加息将显著抑制中国企业出口规模,降低企业投资和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贸易融资的引入同样会强化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积极推动本币优先的贸易融资有利于缓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梅 《国际融资》2014,(12):28-31
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至今还被人们反复提起,因为它是一个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典型案例,围绕这个交易的各种质疑,无论从国家安全还是贸易的角度,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忧和焦虑非常深在美国,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主要投资项目都会被媒体、国会议员、负责国家安全的部门、相关行业的人,以及对中国持敌意的群体进行政治化炒作。虽然其中一些项目最终得到批准,然而中国企业的声誉在媒体的渲染中不断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