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的分析,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认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而且要能控制不良资产的生成,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就能实现由魔鬼到天使的蜕变,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风险和控制不良资产增量。  相似文献   

2.
王巨辉 《特区经济》2006,211(8):82-83
如何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进度的加快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而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其次,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基本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问题,最后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对于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以及提高资本充足率都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推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房贷抵:贷款支持证券,至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在经历多年的研究后终于拉开序幕。资产证券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推出资产证券化后,资产证券化便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创新源泉。亚洲金融危机后,资产证券化因其成为处置不良债权的最有效的工具而在亚洲得到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在提高资产流动性、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无以替代的优势,然而,毋庸置疑,资产证券化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各种风险。本文拟分析韩国资产证券化推出的背景、法律环境、资产证券化的特征,为我国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确定正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令人振奋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能产生可预见现金流人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它打破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同时与非中介竞争,是在传统的融资证券化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各国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中逐渐得到认可并在不断的推广。我国政府为了处理巨额不良资产,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共接收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约14000亿的不良贷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从其清理和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来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债转股、债务重组。贷款再出售和资产置换等方式,这些方式对处置不良资产和现金的回收方面均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为此,央行前行长戴相龙2001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言时称,为适应居民住房贷款的迅速扩大,我国即将进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研究国内外投资人购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以及学习国外投资不良资产的管理办法。金融部门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探索和实施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使之成为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常而言,投资数量大、回收期长、存在一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高等为PPP项目的主要特点,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企业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资产证券化融资渠道具备极强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融资成本,能够盘活沉淀资本,削减社会资本风险。本文针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内容、会计处理与税务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解决巨额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摆在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难题,资产证券化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本文简要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及其优势,并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证券价格对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在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中,由于监管约束和证券化价格高低的影响,银行有选择的将其部分资产证券化,并向其他银行或投资者出售。银行在其区域位置内,有对投资机会进行筛选并监控的相对优势。我们的结果显示,在买方市场定价机制下,不同流动性约束下的银行可以根据相对优势,分享投资机会,道德风险的水平较低,或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而在卖方市场定价机制下,银行有进行策略性资产证券化的激励,道德风险问题较严重。次贷危机中的一些经验事实支持了本文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外资产证券化主要是解决银行资金的流动问题,而对于拥有巨额城乡居民存款和大量存贷差的我国商业银行,其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想丢掉不良资产的所有风险。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入手,结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判断,从不良资产供求层面考查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绝非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突破口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是增加银行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在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对证券化贷款的选择,证券化资产的会计确认、证券化结构安排和剩余权益的估计,以及服务佣金的确认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和调整空间,使得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来操纵资本充足率和盈余,弱化监管,放大经营风险,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何成了"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发展》2005,(6):79-80
2005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这一决定使争论已久的资产证券化尘埃落定。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住房抵押贷款属于银行信贷资产的一种形式。其实早在2000年,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金融界就成了焦点话题,一直为业界和媒体津津乐道,资产证券化停留在研讨会上、银行的文件柜里,最终在此时推出,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