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青年的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的描述,指出当前青年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特点和意义,并对此作了一定分析,倡议国家,社会和青年共同为促进青年政治参与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建设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系统工程,而公众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是保障“两型社会”建设有放实施的关键。本文在总结城市规划公共参与的基础上初步界定了公众参与“两型社会”的内涵.讨论了公众参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公共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与形式,并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公共参与问题,从立法、平台建设与实践等层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政治素养和社会观察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民主法治化进程。通过对青年群体观察社会和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引导青年群众进行理性观察社会和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与建议,可以使青年群众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保有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头脑,能够合法有序地表达自身的政治意愿。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投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多样化,参与的目的更加明确、合理,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经济参与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了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青年越来越关注职业技术的培训。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青年参与政治事务的态度模糊,政治参与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的积极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对自我提升的培训需求旺盛,但实际中却得不到满足:团组织的活动频率低。内容单调,影响青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为青年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应提高工会的地位。发挥工会引导青年参与社会事务以及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指导作用;应提高青年社会保险的参与水平.维护好青年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派,注重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对话协商,吸收传统的话语民主理论、社群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其倡导的话语民主、公共能量场和社群主义等观点对于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加强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发挥公共能量场的作用,开展真实对话,不断增强社会信任,推进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6.
民主能否良好地运转,关键看这个国家有无丰富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公民参与网络和其孕育的公共精神是民主赖以运转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小伟 《全国商情》2007,(9):122-123
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然而我国危机管理中的NGO 参与严重不足,这既与政府传统的危机处理方式有关,也与NGO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有关.本文从政府、社会、NGO自身三个层面探讨了NGO参与危机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根据法定的标准,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取得财政收入的行为。税收对于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满足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调节社会需求总量、调节个人收入差异、维护国家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加强农村个体户的征收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众参与是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它是一把"双刃剑",行政决策应当善于合理利用。我国在社会公众参与方面既有立法规定也有实践积累,但存在诸多的制度上的欠缺和操作上的遗憾。当前应当着重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决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公共参与评价等四个方面构建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产出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良序社会的形成。一项公共政策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成此项政策的政策体制,当前中国二元结构下的政策体制在多元力量关系的张力之下已力不从心,构建多元参与的公共政策体制已成时代之需、治国之急。构建新型公共政策体制的首要任务是要建构起一套动态博弈而非静态统摄的公共话语表达机制,因此,政府要增加我国民间社会资本的存量,增强公民的自组织程度,允许更多的社会力量自由、平等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规范和引导公民的合法参与行为,建立起自由、畅通的公共话语表达机制和政策平台,使公共声音能够顺利的进入体制内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日益发达,公民美德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制度公平正义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具备的伦理品质与社会美德,政治性和公共性是其主要的特性,它既是制度正义发展的基本内核,又是制度正义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权益和社会伦理内容不断演进,公共服务的范围也随之扩展,形成由“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组成的公共产品谱系。为解决公共产品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PPP模式应运而生。PPP有多种具体模式,理论上讲,政府采购工程与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分别适用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其中,“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是指根据传统经济学概念定义具有直观的私人产品属性,但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和集体政治选择又确定其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然而,由于其在实际形态上存在或无法完全排除竞争性和排他性,传统的政府供给方式效率不高,让市场主体参与其供给成为最佳选择。采用PPP方式供给“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应选择兼具建设能力和运营资源的社会资本方,并让其参与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公共产品供给全过程,进而形成和发挥建设运营聚合体的提质增效优势;在此过程中,既要保证社会资本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以激励其积极参与,也要通过有效监督和绩效考评形成对社会资本方建设和运营行为的约束激励机制,进而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和优质供给。然而,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参与主体认识上的不清晰以及相关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目前在“权益-伦理型PPP项目”实践中存在建设与运营割裂、资产权属不清晰等问题:社会资本方往往具备建设资质但缺乏运营经验,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将项目运营转交至事业单位或其他运营主体,项目建设筹资问题虽得到解决,但公共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却被忽视,PPP模式的资源整合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项目的资产权属问题在法律层面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社会资本方担心既得不到固有的产权利益,也拿不到长期的运营收益,因而更看重建设施工利润等短期回报,不利于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长期互信和合作。因此,应加快PPP项目运作的法治化建设,在促进所有PPP项目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阳光化)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强化、优化“权益-伦理型PPP项目”的“建设-运营一体化”机制。要在立法层面形成PPP模式明确的权属结构和权责分配架构,并建立和完善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绩效考评机制和多主体参与的监督机制。此外,还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权益-伦理型公共产品”,锐意创新,提高相关人员素质,促进“权益-伦理型PPP项目”的改进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概念反观中国社会的结构与转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缺位。文章认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意味着在国家层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公民社会组织层面,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建立平等协商的对话沟通平台;在个体公民层面,则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使每位公民具备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愿望和相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理性与务实性并行,激情参与和冷漠疏离矛盾交织,参与方式和参与类型多样化等特征。我们应秉持积极理性的态度,通过多种途径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适度激发、有效引导和有力调控。  相似文献   

15.
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消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它打破了公有部门垄断公共服务的现状,对缓解财政压力,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但就目前而言。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资本和公共服务对象之间关系不明确、政府监管缺位和社会对民营资本参与公共消防认识尚不到位是目前民营资本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要在合理规划、科学界定相关利益方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机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奉献和奋斗,青年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本文在探讨了当代青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般关系、青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年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虚拟性公共领域主要从认识提升、社会动员、内容充实三个方面彰显了它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功能。囿于认知滞后、参与有限、传媒失位的原因,公共领域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公共领域对廉政文化的建设作用,必须从认识提升、体制变革、传媒自主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阐述了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及理论。文章在我国公民参与的现实原因及背景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民参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公共治理理论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热的现象就是其影响的一种折射.但“国家治理”热并不能说明公共治理在中国是适用的.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着争议.对公共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公共治理所要解决的对象,中国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理性参与的能力等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以及中国政治权威对公共治理的排斥.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公共治理在中国是具有适用性的,然而公共治理的实践范围和实践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能成功地解决所有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年厦门市调查的数据,探讨当代青年的信任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当代青年的信任由亲情关系信任、一般关系信任、随机关系信任和工作关系信任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对于亲情关系的信任度最高,其次是对于工作关系和一般关系的信任,而对于随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当代青年的个人社会特征基本上对于信任不产生影响,但是社团参与、关系网络和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却有助于信任的产生。因此,为了增强当代青年的人际信任,应该培育更多的社会团体,并使得广大青年积极地参与社会团体,形成丰富的关系网络,进而增强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