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市自2016年开始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政务数据全面归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区块链除了可以解决数据归集问题外,在支撑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方面也具有天然优势,并利用其智能合约特性进行了业务场景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首先简述了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介绍了南京市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实现政务数据全面归集中的建设成果,然后对区块链支撑政务业务协同新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归纳分析,阐述了智能合约技术在跨部门业务协同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南京市应用研究成果,对"区块链+政务服务"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信息整合共享是政务业务协同实现的必备条件。文章分析当前政务业务协同的现状以及主要技术,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政务业务协同系统设计,旨在为我国政务业务协同系统建设及数据运营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在推进自然资源一体化政务服务工作实践中,构建了从选址预审到不动产登记的一体化业务体系,打造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统一政务服务、统一审批管理、统一决策支持.文章认为,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自然资源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自然资源管理新范...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智慧城市大脑采用中台方法构建,位于大数据中心的PaaS层,是"新基建"的服务对象,是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城市全要素全状态的全景洞察,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为城市综合决策、智能管理、全局优化提供平台与手段。  相似文献   

5.
张洋洋 《特区经济》2024,(2):149-152
当前,随着数智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推动政务服务改善,进而优化政务营商环境已经成为趋势。本文聚焦于陕西省X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优化政务营商环境的实践,通过分析发现,陕西省X市企业办事便利程度和政务服务透明度不断优化,但政务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多部门联合监管效果不好、政企沟通渠道不完善等方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政务服务应秉持服务型政府理念,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拓宽政企沟通渠道、完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最终实现政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流量大等特点,其业务线相对复杂,涉及的险种多,人群多样,各业务条线的业务模式差异巨大,文章采用中台的建设思想使其能够在业务发展过程不断将社会保险内各业务的功能沉淀到业务中台,形成社会保险共享共用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鄞州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全省率先推出基于区级审批大数据平台的"微审批"服务,破除"信息壁垒",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全力打造标准化、集成化、信息化服务中心,优化全区政务环境。去年11月,鄞州"微审批"平台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其中,脸部设别技术、信用平台、微直播等在审批中的应用,开了全国先河。  相似文献   

8.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政府服务,全国加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但不同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长期存在差异,探究差异成因有助于区域间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均衡发展。文章关注网上政务服务背后蕴含的公共价值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供需主体,基于战略三角模型构建“需求- 供给- 环境”框架,采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我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受公民需求、政府供给和外部环境多元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公民需求是重要驱动因素;政府实现较高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能力主导型”“环境助力型”和“综合平衡型”三种条件组合。研究结论为各地政府政务服务坚持公民需求导向,因地制宜提升本地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政府对改革紧迫性认识的加深,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服务型政府要求将公众视为政府服务对象,建立以公众为核心的服务流程是政府流程再造的目标。文章在认识这点的基础上,提出政府机构改革是政务流程再造的现实手段,运用工作流技术将政府业务流程电子化,是实现政府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服务导向的职能转变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北京用友政务软件有限公司是由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财政部科研所等投资组建,专门致力于电子政务管理软件产品、服务及提供应商。其核心业务是面向政务部门的应用软件开发,销售和服务,其目标是:2006年成为中国政务管理软件领导厂商,2010年成为中国政务应用软件领导厂商。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江苏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与环境监察总队信访办的业务需求,分析了当前环保服务热线与信访业务的应用需求,提出了环保服务热线与信访业务围绕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1831"平台需求所作的系统研发、应用实现与创新,阐述了热线的运行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单一事项的优化已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对此,贵州省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便民化改革,推出“集成套餐服务”的政务服务模式。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基础,聚焦于“集成套餐服务”的实践做法,从“理念-结构-技术”三维框架讨论政务创新协同思维的受限、组织边界的裂缝弥合、政务数据的技术壁垒3个困境。最后提出以公民需求为导向、建立协作信任机制、加强政务信息共享与数据整合3个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敏 《中国经贸》2023,(12):156-158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政务服务从“面对面”走向“键对键”,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线下跑路”到“线上跑路”。为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应运而生。如何发挥好综合窗口的作用,加强窗口服务人员管理,是当前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水平,本文立足实际,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政务综合窗口服务人员管理优化意义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政务综合窗口服务人员管理优化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业务数据统计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对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在调研国内外图书馆数据统计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河海大学图书馆为例,阐述业务数据管理的制度及指标体系,并从工作预警、绩效评估、服务评价等方面介绍了业务数据的应用。最后分析了业务数据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业务数据统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残疾人群的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社区助残服务。结合社区治理和残疾人专项服务的需要,设计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残疾人档案管理、社区活动管理、服务工单管理、助残服务应用五大模块的社区助残服务管理系统,进行了系统总体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设计了包括基础层、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的系统逻辑架构,根据UniEAP的开发运行框架设计了智慧社区助残服务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2009,(17):F0003-F000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通信业务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通话服务,而是渴望拥有一种能融合话音、数据与多媒体等技术的新业务。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融合通信IMS业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寻找国内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以图书馆主要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图书馆的主要数据来源和主要业务,构建数据驱动下图书馆业务创新的实现路径,阐释了如何围绕资源建设、文献流通、文化服务、信息服务、空间服务、舆情管理6个方面进行业务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方法。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管理工具,其建设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文章介绍了在教学转型提升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文章讲述了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部署架构、技术架构、业务架构、主要模块、大数据应用和数据与门户的集成等,该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高度稳定和高度共享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便利群众办事创业。文章基于多源流理论和相关政策实施特点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分析框架,探讨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的实践逻辑,进而提出应通过加快政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全法规支撑体系多角度提升政策效益的推进路径,促进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用服务市场,全力打造服务政府的必然要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能不见面则不见面",尽量简化老百姓和企业办事程序。公共信用信息自助服务系统以自助打印机为载体,整合南京市目前归集的大数据资源,面向全体市民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报告自助打印,社会法人和特殊群体自然人查询服务。通过加强政务窗口的便利化服务,网上提交材料,线下凭身份证和人脸识别自助打印证明报告。整个过程基于南京市政务大数据应用,开拓了信用信息服务应用范围,实现了审批不见面,自助服务领取报告,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性应用,也是"互联网+信用"的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