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4月侣日,由中国空间技水研究院研制的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资源”一号02C卫星在轨交付给国土资源部。“资源”一号02C星于2011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在轨测试表明,卫星运行稳定正常。“资源”一号02C卫星获得的2_36米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2.
“风云”三号01气象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2008年3月底通过了出场审定。“风云”三号01星是试验应用型卫星,卫星研制的技术起点高、难度大,卫星具有平台新、载荷多、转动部件多、功能性能强等显著特点,达到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自2000年立项以来,经过8年工程研制,按照卫星研制技术流程和计划要求,完成了首飞星的全部正样研制工作,并完成了各专项审查及质量复查。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四号和“天拓”一号卫星成功送人预定轨道。遥感卫星十四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正当举国上下热烈欢庆我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圆满成功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传捷报:2003年10月21日11时16分,“长征”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和中科院的第一颗小卫星“创新”1号双双送入预定轨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应用型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卫星轨道高度778千米,倾角98.5度,总质量1540kg,设计寿命不少于2年。卫星上五谱段CCD相机的空间分辨率为19.8m,地面扫描幅宽为113km,观测周期为26天,3天内可…  相似文献   

5.
“风云”二号卫星项目管理过程和体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博明“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对地观测卫星。目前在轨的C星于2004年10月19日由CZ-3A运载火箭发射,至今稳定运行。“风云”二号02批卫星(C、D、E星)是在01批卫星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改进:探  相似文献   

6.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成功研制了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神舟”号飞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被国家主席江泽民誉为中国航天发展新的里程碑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研制、大型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对地遥感卫星研制、载人飞船研制等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立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7.
我国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一号任务已完成卫星、运载火箭出厂审定工作,并转入发射实施阶段。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等关键技术,设计寿命5~8年。卫星将使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5日8点1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地将“创新”一号02星和“试验”三号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9.
《航天工业管理》2004,(5):11-11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  相似文献   

10.
《航天工业管理》2008,(1):43-44
据悉,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1星将于2008年5月上中旬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按计划,卫星将在3月上旬出厂。  相似文献   

11.
《航天工业管理》2011,(7):38-38
我国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于2011年7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2月2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六号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遥感卫星二十六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实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执行此次发  相似文献   

13.
《航天工业管理》2012,(9):40-41
"风云"二号F星完成在轨交付2012年8月20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二号F星在轨正式交付。卫星交付后将接续"风云"二号02批卫星业务,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和E星进行组网。"风云"二号F星成功发射后,经过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目前星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自2012年4月1日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观测资料已经处理生成了17种定量产品,8种图像产品。  相似文献   

14.
在发射升空将近18个月后,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尼星”一号)因太阳翼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 商业通信卫星项目系统庞大、技术复杂,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高技术、高投资项目。“尼星”一号项目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2004年获得的第一个商业卫星在轨交付项目,也是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实现的我国整星首次出口。目前,长城公司已同尼方就接替卫星及后续卫星的合作开展磋商。  相似文献   

15.
据来自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信息,2008年1月29日中心正式对用户开放了于2007年9月19日发射升空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CCD、WFI数据的2级数据产品,数据政策与“资源”一号02星政策一致,HR数据产品将依据协议提供给用户。  相似文献   

16.
《航天工业管理》2013,(10):38-39
遥感卫星17号成功发射2013年9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7号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7.
遥感卫星二十六号成功发射
  2014年12月2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六号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8.
《航天工业管理》2010,(1):41-41
近日,“风云”三号02批气象卫星使用要求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风云”三号02批卫星相对01批在探测要素和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在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航天工业管理》2011,(12):33-33
2011年11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四号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于2002年9月18日正式交付给国家海洋局投入使用。“海洋”一号A星的成功发射和交付使用,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海洋监测能力。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海洋”一号A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性业务卫星,卫星重量为368公斤,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2年。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星在太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月29日,国家海洋局北京和三亚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海洋水色扫描仪与CCD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