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德荣 《中国招标》2022,(12):151-15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对于建筑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是培养建筑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产教融合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的职业精神与高素质的工程造价人才。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探索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融为一体,是教育与社会的紧密合作,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链,合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最终实现互惠共赢,协同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内外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并以首批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详细阐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阐述了基于产教融合加强就业实践基地高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对目前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在产教融合就业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供需对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就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高质量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侧重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点。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而产教融合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逐渐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全国两会期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7次提到“产教融合”,指出在职业教育工作中,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  相似文献   

5.
产教融合下医疗器械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高职高专医疗器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高职高专学校医疗器械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探索产教融合下“三育三实”策略下医疗器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并为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现代应用型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战略,本文对数字媒体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师资队伍的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对产教融合在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参与真实的项目策划与实践、跟踪前沿的行业技术进行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培养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重要抓手,是应用型大学提高其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产教融合模式还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案不严谨等问题。文章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三元”办学模式、“2+2”办学方法、产教融合班、订单班等产教融合措施,提出了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共性问题以及对策,为独立学院进行产教融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已被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其重要性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如何确保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个"人才共育、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的真正有利于推动产教长效、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企业期望通过吸纳高质量人才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在人才聘用上更关注人才能力的全面性与工作的高效性。而新商科背景下同样强调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校人才高质量培养结果与企业高质量人才需求二者之间应相互适配、有效对接。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出现了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基于这一现象,从新商科建设对会计人才高质量培养赋予的新内涵入手,总结归纳当前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构建三个方面提出重塑会计人才高质量培养路径,以提高会计人才就业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金融人才是现代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金融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文章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三融合、三强化”培养模式,并从政产教融合、课赛证融合、知识能力素养融合等方面,以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为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11.
物流业是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唯一的第三产业。高等教育院校是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深化产业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专业,应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开拓教学思路,合理调整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高校校园快递经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借助校园快递经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校园快递经营模式的双赢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面对数字化生态的新现状及政府引导扶持的空前力度,数字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关键时期,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需求增速提升的同时,其培养机制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了 “产学政融合”培养模式对比传统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并提出了对应的实施策略与路径,为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视角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当前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昀 《改革与开放》2021,(22):39-43,49
产教融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路径,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学院作为两者的载体,是实现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现实发展逻辑,并以福建省Q高校产业学院为例,阐述其办学定位、组织架构、资源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具体内容,为深化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全省唯一以“安防”为名的高校,安防学院聚焦产教融合,通过打造核心专业群、筹建产业园区、搭建产学研平台、架构人才培养生态圈,服务浙江的数字安防重点产业链 在平安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传统安防产业几经迭代升级,已经成长为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唯一、全国极少数专门培养“数字安防”人才的特色高职院校,其以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为发力点,着力服务浙江数字安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平安中国、平安浙江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解决技能人才供需“两张皮”、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边是制造业“用工荒”,一边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难就业”“更难就好业”。如何解决技能人才供需“两张皮”、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诸多挑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姚武 《老区建设》2023,(2):68-73
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文理渗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文科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主题。以邵阳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亟须改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需要探索、知识技能融通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跟进;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要坚持“产教融合”,根据“产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还要探索“专业及学科融合”,建设“融通型师资队伍”,促进专业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是当前校企合作实现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2011—2020年收录的1 277篇关于产教融合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文献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归纳并总结了产教融合研究的发文量、核心作者、科研机构、基础知识以及产教融合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内容,为今后产教融合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苏科技信息》2019,(30):74-77
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不再表现为单一的就业率问题,而是高校供给的就业群体与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的匹配度是检验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文章以市场导向为视角,探究高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重组教学过程、完善职教体系、扩大自主选择、转变思想观念、锻造工匠精神、对标国家政策、配合地方发展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大背景下,针对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指导下,从“赛教融合”内涵、实施路径、保障机制及应用价值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适合我院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及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