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可攻,退可守,可转换债券基金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在债券基金一片肃杀之际,投资者有必要重新审视可转债基金的投资机会. 可转债简介及当前投资价值分析 可转换债券具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特性,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它与普通债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赋予了持有者将债券按照转换价格转换成股票的权利.在转换价格大于股票价格时,投资者可以选择不转换,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这时可转换债券主要表现为债性;在转换价格小于股票价格时,投资者会逐渐倾向于行使转换权,这时可转换债券主要表现为股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立 《海南金融》2005,(1):23-26
可转换债券兼有普通债券的安全性与股票的收益性,因此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可转换债券中包含着众多的期权使得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价非常困难熏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特殊性使得对其定价更为复杂。本文结合我国可转换债券的特点,用二项式模型对其定价,以期获得相对合理的可转换债券理论价格。  相似文献   

3.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既有固定收益证券特性,又具有权益特性的混合型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的分类中,可转换债券介于纯粹权益(Pure Equity)和纯粹负债工具(Pure Debt Instrument)之间。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是一种兼顾收益和风险的投资工具,也同样是一种最具灵活性的金融品种①。大多数投资者在没有能力预见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时候,倾向于投资这种债券。但是在任何的投资都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同样在投资可转换债券时也要对其性质有一个了解。  相似文献   

4.
《证券导刊》2008,(37):44-44
近日从银华基金公司获悉,银华增强收益债券基金日前已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这将是银华基金旗下首只债券型基金,也是该公司继保本型基金和货币基金之外推出的又一只固定收益类型的产品,此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线,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美国经济下滑及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此时债券市场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有利场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混合型金融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固定收益,同时也提供了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优势,进而在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美国经济下滑及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此时债券市场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有利场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混合型金融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固定收益,同时也提供了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优势,进而在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7.
债券的投资收益来自2个方面:一是利息收益,二是资本利得.债券的利息收益在债券发行时就已确定,除了保值贴补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以外,债券的利息收入不会改变,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前就可得知.债券投资的资本利得是指债券买入价与卖出价或买入价与到期偿还额之间的差额.同股票的资本利得一样,债券的资本利得可正可负,当卖出价或偿还额高于买入价时,资本利得为正,这就是资本收益;当卖出价或偿还额低于买入价时,资本利得为负,此时可称为资本损失.投资者可以在债券到期时将持有的债券兑现或是利用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动低买高卖从中取得资本收益,当然,也有可能遭受资本损失.  相似文献   

8.
认股权证是指持有人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按预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发行的股票。认股权证有时会被公司作为一种证券而单独发行,但认股权证有时也被用在债券、优先股和新股发行时作为吸引投资者的附加证券。通过附加认股权证,公司可以在发行合同上给予更低的债券付息,较低的优先股红利支付和增加新股发行的融资数量。而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投资时附带认股权证,当债券利息太低或股票价格较高时,可以按预定的价格购买或交换公司的普通股票,这与普通债券相比,相当于增加了保险或获利机会。  相似文献   

9.
2012年至今,债券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超过6%,加之其高流动、低风险的特征,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中国有两个并行的债券市场,一个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一个是交易所债券市场。目前,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只能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个人想要购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只能间接通过债券基金或者其他理财产品购买。纯债基金债券基金收益稳健,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是具有良好流动性、低风险性和收益性特点的稳健理财产品,适合投资风险偏好保守的投资者。嘉实债券基金是纯债基金的代表,2003年成立至今的9年时间里获得了104%的总收益。  相似文献   

10.
可转换债券及其运作上海财经大学朱荣恩,朱锦伟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特殊证券形式。它因既有安会性又有收益性,成为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对象。发行可转换债券除了要符合股票发行条件外,...  相似文献   

11.
沈涛表示,明年的债市投资可能比权益类更能够吸引普通投资者的注意。其中,中长期限的利率债券和中高等级的信用债券有望实现更多收益。由于受流动性紧张和信用事件冲击等因素影响,今年三季度债券市场出现巨幅下跌,中低评级信用债券和可转债的价格下跌幅度为中  相似文献   

12.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即便选择了债券,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在本轮债券牛市中掘到金.在如此强劲的牛市背景下,仍有一部分债基出现负收益.银河证券王群航认为,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应重点关注只做债券投资的基金以及可短时间持有新股的债券基金,对于可做二级市场投资的债基,他认为投资者在市场过渡行情期间可适度配置.一般来说,债券投资策略主要有消极投资策略、积极投资策略和组合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保收益、保本不保收益、不保本等几种类型。对一些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投资者来说,若希望不亏本,就应该选择保本型的产品,现在市场有三类保本产品适合投资者购买。第一类:人民币固定收益产品优点:此类产品多为短期产品,运作模式以债券投资和信托募集资金为主,收益率一般为3%~5%,本金有保障。这类产品适合年龄较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莹 《南方金融》2003,(3):53-54,26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不仅能使投资者获得固定的债券利息收人,还赋予了投资者在一定的期间内把债券转换为股票的权利。在国外,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已有相当的规模,但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才刚起步。笔者通过回顾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目前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债由于其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等特性受到投资者,尤其诸如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等稳健的经营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国债也往往是投资者战略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债券的价格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利率是影响国债价格的最重要因素.进入2004年以来,宏观经济局部过热,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市场从怀疑到迟疑最后到恐慌,过去一直被奉为是"金边债券"的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尽管断言中国经济就此进入加息周期为时尚早,但是,利率逐步回复到正常水平是一个必然趋势,2004年债券市场下跌是对前期债券收益过度挖掘的一次修正.至此,警惕国债利率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市场,美国固定收益市场一直是国外投资者追求稳定收益回报的首选地。文章比较了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美国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规模、品种及投资特点,重点分析了随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外币债券的持仓变动,以及次贷危机对其外币债券投资造成的潜在损失,建议商业银行应采取更为审慎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结构性投资产品,股票挂钩票据综合了固定收益证券和股票期权的特点。依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理,在设计上它要求投资者面对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但同时也提供了高于一般存款和普通债券的收益率。……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博览》2008,(2):14-14
近几个月以来,很多效力于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经理纷纷开始选择用诸如对冲基金和结构性票据等另类资产,来提供与债券回报非常接近的收益。这归因于投资者广泛希望“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以较低的下跌风险获得同等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9.
就债券的投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投资方式. 各类债券明细表 债券的直接投资就是投资者直接买卖债券而不借助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来获取债券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可转换公司债券于1843年发源于美国。它是一种衍生的、复合型的证券品种,具有债券、股票和期权的多重特性,这种特性使其兼具投资和避险等多重功能,因而从产生之日起就备受投资者的青睐。本文接下来将从介绍可转换债券的特点、定义入手,来揭示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的独特吸引力,进而从我国实际出发将可转换债券条款的设计、理论价值的确定、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分析相结合来介绍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分析的方法,为我国投资者进行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的分析提供一个较好的模式。二、可转换债券投资的分析方法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