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退休制度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创建、调整和改革创新三个历史时期,在制度框架和具体规定方面逐步完善。当前退休制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提前退休现象普遍,养老金收支陷入困境,退休权利义务不对等,退休制度缺乏弹性,退休年龄存在较大差异,退休制度法制化程度低,非正规退休现象屡禁不止,国民缺乏老龄化和养老金教育,大龄人员就业服务准备不足。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美国对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改革,逐步废除法定退休年龄,提高正常退休年龄,同时对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调整,建立延迟退休补助制度,由此增强延迟退休对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激励。美国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的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于弹性退休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凸显出现行退休制度的弊端,这一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亟需改革。弹性退休制度有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等优势。本文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西方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弹性退休制度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退休制度经历了多重演变,从最初的分立至后来的统一,时至今日再次分立,而退休制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当前我国所适用的退休制度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例如退休年龄低,并且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的现象,不但退休年龄差距较大,退休待遇也具有差异。此外,在退休制度方面也相对较为刻板。由于我国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外人口红利的缺失使得这一保障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加之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的增加,退休制度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我国,对于如何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退休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提高退休制度弹性以及规范退休行为。是当前退休制度改革的基础,也想通过对我国退休制度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义 《财经科学》2002,(5):66-71
我国现行退休制已严重滞后于社会保障改革的进程。由多种因素诱致的职工提前退休问题日趋严峻。本分析了制约我国退休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经济转型与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对退休制度调整具有重要的潜在制约作用。作提出应坚决抑制提前退休,渐进推进弹性退休政策,实施标本兼治的退休制度综合改革策略,强调发展模式和就业模式的调整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琼 《当代经济》2016,(2):68-71
长期以来我国退休制度具有强制性、管制内容较为僵化和管制立法层次低的特性.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深化阶段,强制性侵蚀了经济自由,行政立法比重大带来管制随意性,难以实现效率目标和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初衷.由此,退休制度改革应逐步用激励性取代强制性,将管制性手段和非管制手段相结合,并融入国家法治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肖祖芬 《当代经济》2016,(14):52-53
随着人口平均年龄的不断上升,我国逐渐出现老龄化人口过多的问题,这给我国养老金支付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计划实施延迟退休制度.虽然延迟退休可以改善养老金支付问题,且符合如今人口预期寿命年龄增长幅度,但影响了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这就需要做好协调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现有退休年龄制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影响延迟退休年龄的因素,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建议,以期制定出妥善的延迟退休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8.
因少子老龄化日趋严重,日本企业积极运用弹性的退休和继续雇用制度,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各企业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一年间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退休与继续雇用制度的实施情况、高龄劳动者的雇用与退休状况、继续雇用劳动者的雇用状况及扩大雇用高龄劳动者的措施等.这对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因少子老龄化日趋严重,日本企业积极运用弹性的退休和继续雇用制度,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各企业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一年间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退休与继续雇用制度的实施情况、高龄劳动者的雇用与退休状况、继续雇用劳动者的雇用状况及扩大雇用高龄劳动者的措施等。这对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的退休政策是男女区别对待的,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计发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女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水平,这是我们被我们时常忽略的。另外,男女不同龄退休在经济、社会、心理上都对女性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体现了性别不平等的因素。要从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入手,分析男女不同龄退休的影响,并针对中国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快速增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基于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存在人群差异等问题,我们对延迟退休政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涂富秀 《发展研究》2006,12(12):95-97
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情况。本文论述了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化、法律化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现行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农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纯华 《发展研究》1995,(1):35-36,8
一、四种主要社会保险模式比较 社会保险制度由承保对象、承保项目、保险基金筹集方式、保险受益的给付等基本要素组成。从各个要素出发,可以将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划分为不同模式类型。就承保对象角度而言,有特定职业社会保险模式,一般就业社会保险模式和普遍的社会保险模式;就承保项目着眼,有单项社会保险模式和多项社会保险模式之分;就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看,有雇主雇员缴纳保险费和国家财政拔款相结合模式和雇主雇员支付保险费储 蓄保 险基金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经济论坛》2005,(6):130-131
一、美国养老金投资运营概况 1.养老金的构成。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以及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发放以及投资运营通过形成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来完成。而雇主提供的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账户计划的资金筹集与投资运营通过退休金市场进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之而来的是政府为养老金支付所面临的巨大财政压力。养老金制度改革必然通过影响个体劳动力供给行为和退休决策,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本文从个人收入水平、养老金支付及养老金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个体退休决策的因素,从而为养老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延迟退休在我国养老保险面临老龄化以及巨大支付压力的背景下成为关注热点,延迟退休是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控制收支缺口的有效办法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和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目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同时对政府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农民工的数量大量增加,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这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与生活,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就农民工对我国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及有权利获得社会保险制度的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女性延迟退休:养老与平等的双重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就长期而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客观趋势。现行的女性提前退休政策给养老保险和性别平等带来了机制性障碍。作为渐次延迟整体退休年龄的第一步,率先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使之与男性同龄退休,兼具养老与性别平等的双重意义;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能性;渐进、差别和有弹性的退休政策则是女性延迟退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养老一直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我国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无序状态,这就给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推行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现,还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所以当前的问题是需要加快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国家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养老社会保险技术建设等工作,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它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水平。文中就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