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霞 《经济师》2008,(11):41-42
“绿色”理念是人类在对环境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中产生的,“绿色”理念经历了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浅绿色”理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它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各国环保组织的建立和环境运动的全民化。“深绿色”理念是对“浅绿色”理念认识的深化,它产生于对gdp的美好与幻象的反思,对《增长的极限》论点的进一步思考。“深绿色”理念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建立在环境与经济发展整合基础上的经济观;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资源和生态问题;环境安全是政治稳定的最终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二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这两个概念已经被提升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但现实生活中,不和谐、不以人为本的情况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问题,又有中国社会各阶层差异性不断扩大所导致的各种矛盾等问题。如何实现二者的现代化结合,对于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不断体现马克恩主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和谐"的演进机理及其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涛 《经济学家》2005,(5):125-127
“和谐”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关系中的协调、平等和基于良性循环的社会发展机制与状态,而“消费和谐”是指消费组织在“两轨”、“两场”的作用下,使消费组织系统内部与外部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状态。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消费和谐”可以有不同内涵:从经济系统内部看,“消费和谐”应包括消费与生产的和谐、消费与流通的和谐等;  相似文献   

4.
"十六字心经"对后世影响极大,笔者从对他的释疑开始,认识到"心经"对"危微之心"的重视,是为了"执中";而礼法"同心"才能最终实现"公正",达到"和谐".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心经",挖掘其"中"的原始深意,以便更好的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5.
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以)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到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对应于经济,“民主”对应于政治,“文明”对应于文化,“和谐”对应于社会。这一表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未来的目标和愿景。  相似文献   

7.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代世界绿色运动、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因而应平等对待各种生命。通过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比较,可以显现出史怀泽“敬畏生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其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前人对人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动人”假设,旨在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对教师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常州市武进区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两个率先”的实践中,始终不懈追求经济与社会“比翼齐飞”,发展与和谐“共生同在”,全区呈现出思进求快、充满活力、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用既快又好的发展推动和谐武进区委、区政府在“  相似文献   

10.
“三资”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问题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对“三资”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分析,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筱芳 《经济管理》2005,(23):65-69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的整合,应当尽快摒弃“辐射”、“影响”、“带动”等过去惯有的思维,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互动”、“双赢”为结果。通过构建区域和谐整合的价值链、区域内紧密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内工贸一体化对接的生产贸易链、区域高层协调解决机制、行业协作管理组织、整合的区域文化等策略,最终达到区域内产业结构一体化,构建出一个真正整合态势的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非关系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有利的注脚。中国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指导下的新国际主义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非关系也见证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发展进程。中非这种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印证了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经济走向新型经济,从资源投入型增长模式转向长期持续的“节约型经济”和“和谐型社会”的新战略: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把握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在对“十五”经济类规划项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十一五”经济类规划项目研究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充分体现出主体性,同时也生发出“民胞物与”的极具包容的博大情怀。天地有四时,人体亦有春夏秋冬,以人道应天道,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应循之道。  相似文献   

15.
《管子》包含了大量的重农思想,为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了以农为本的高超视域,予之为取的创新意识,以及“九惠之教”的惠民之道和社会和谐的时代精神。发掘其思想精华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勇民 《发展研究》2006,(10):26-29
世间,有仁山智水之乐;事理,有刚柔相济之道。物体,刚似山,柔似水。因而,社会发展迄今,和谐社会理念中,才有刚柔相兼之说,从而形成当今社会人们洞察、观察、体察、考察社会的“通视器”,这也是心理、事理、物理的哲学逻辑。古往今来,形成中国古词汇演绎的“相对而言”、“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习惯定语。这与绝对化思维方式中的“一元化”、“一言堂”、“一刀切”、“一风吹”、“一边倒”、“一锅端”是背道而驰的。作者试图以社会学,自然学上刚柔相兼、山水相依的理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当今和谐社会大环境中“执法如山”应有“执法如水”的兼论,从中指出二者的社会平衡点,揭示以往认识事物思想的误区。总之,有平衡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带来社会安康、实现长治久安,这是事物杠杆原理颠扑不破真理的印证、验证、佐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我们党付出艰辛的努力,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为党构筑执政的“生态园”,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昭山 《经济师》2005,(9):196-19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首要任务是要加快发展,其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结合无锡新区的实际,我们深深感到,在扎实推进“一当好、三争创”、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进程中,新区工会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新、和谐”两大主题,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全面推进企业工会建设,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继承和实践探索,本文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个新境界”,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动力论”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论”的平衡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发展论”的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发展论”的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共享论”的公平分配理论。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是研究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合一的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