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2.
<正> 1、自繁自育稚鳖 自繁的稚鳖出壳后,经短暂培育即进入温室,能很快完成适应期,进入正常生长状态。稚鳖开食早,生长快,成活率高。 2、注意消毒方法 稚鳖入池前要消毒,且前常用消毒办法有:5%食盐水或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分钟。注意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高锰酸钾杀伤性能强,浓度稍高,易烧伤鳖体。  相似文献   

3.
一、选好越冬塘。越冬塘一般应选在远离村镇无厂矿污染,且灌排水源方便的池塘,水深最好2m以上,淤泥厚30cm左右,面积2-3亩,背风向阳更佳。有条件者可以分级分规格(亲鳖、成鳖、幼、稚鳖)越冬。在秋收割禾前将甲鱼进行体表消毒(用4%的盐水浸洗10min后)落塘养殖过冬。无条件者则原池越冬。  相似文献   

4.
<正> 自1988年起,安徽省颍上县刘集乡湖稍村农民汪德寿便开始发展池塘鱼鳖混养,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一些成功经验整理如下: 一、鳖池的条件和建造 1、条件:养鳖场是利用房前洼地改造而成,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总面积81亩。土质为红壤土,保水性能良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 2、建造:鳖池分为幼鳖池和成鳖池,均为土地,幼鳖池面积0.5—1亩,池深1—1.5米,池底  相似文献   

5.
<正> 背甲无光泽,摄食量减少,反应迟钝,经常爬在岸上或饲料台上呈睡眠状或半睡眠状。严重时鳖极度瘦弱、贫血,体力衰竭而死。(2)病原体:是鳖锥虫(Trypanosomatrionyxis Chaiet chen,1990)。(3)危害与流行情况:鳖锥虫寄生在中华鳖的血液中,通常不断的颤动和扭动,依靠血液中的营养而生活。锥体虫大量寄生稚鳖、幼鳖和成鳖造成贫血或极度贫血,其他的危害作用,尚不很了解。据报导水蛭寄生是此病的传播媒介。一年四季均可在鳖血中发现锥体  相似文献   

6.
<正> 由于鳖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养殖中按不同大小规格分级饲养十分必要,同一池中鳖的规格要基本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养鳖生产一般可分为稚鳖、二龄幼鳖、三龄幼鳖、成鳖和亲鳖五个阶段饲养。稚鳖阶段体质嫩弱,活动能力差,抗病力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易受敌害生物的侵袭而造成大批死  相似文献   

7.
<正> 鳖的越冬管理非常重要,特别对于稚、幼鳖和亲鳖。鳖一般在11月份之后水温降至12℃以下时,就潜伏于池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不动,一直到翌年4月。水温15℃以上时开始复苏。在长达半年的冬眠期间,稍有不慎,会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一、幼鳖养殖以当年的早期鳖苗经过7~9月份的常温养殖,加上10~11月份的塑料温棚养殖,经自然冬眠后,到第二年5月下旬可达150g/只左右,作为鳖种再放入成鳖池中养殖。应从不同地区引进正宗中华鳖苗种或不同性别的亲本,进行不同地域的杂交繁殖。当年孵化的早  相似文献   

9.
<正> ④用呋喃唑酮20ppm浸洗:与前述鳖体消毒相同。每天浸洗1次,连续浸洗3次作治疗。 ⑤用呋喃唑酮1.5ppm~2.5ppm全池遗洒:治疗比预防浓度加大,最好先浸洗,再用呋喃唑酮全池遗洒,效果更为显著。 ⑥ 用红霉素1.5ppm~2.5ppm全池遗洒:通常在泼洒药物以前,先将病鳖池的水质调节到PH7.5左右,红霉素才能显效。发病早期用1.5ppm浓度较宜。 ⑦用“白点灵”防治:用2ppm~4ppm浓度全池遗洒,连续用药3天。再用此药拌饲料内服,每50公斤雅鳖每天用药粉1克~2克,连续用药5天~7天。  相似文献   

10.
<正> 1、严格挑选亲鳖。亲鳖最好选择8—9龄大鳖,在华中地区至少要选6龄以上的鳖作为亲鳖,个体重应在1.5—3千克,因为亲鳖个体大小直接关系到所产卵的质量,进而影响稚鳖、幼鳖的质量。亲鳖要求外无损伤内无疾病,体格肥满健壮,体态正常,裙边肥厚不下垂,行动活泼,动作敏捷。亲鳖雌雄搭配比例为4∶1。一亩面积的亲鳖池,控制数量在400—500只,总体重不超过500公斤。  相似文献   

11.
<正>亲鳖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周期长,产卵量少,孵化成活率不高。要想提高养鳖效益,必须提高亲鳖的繁殖力,获得质优量多的幼鳖。一、精选鳖种鳖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行动敏捷,仰身能立即伸出头颈撑起前体翻身逃跑和个体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彻底清塘一般用生石灰、福尔马林清塘,换新水后用25ppm 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待稚鳖放养。稚鳖运输、放养等环节要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养前一定要培肥水质,使池水显嫩绿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cm,尤其是在新池清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因此要调节好水质;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有促进白斑病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养鳖池捕捞鳖,一般在秋末冬初时进行。此时气温较低,鳖的活动能力减弱,利于捕捞和运输,同时便于选择后备亲鳖。  相似文献   

14.
<正>通常将规格为50250g的中华鳖称为幼鳖,幼鳖阶段是中华鳖生长较快的阶段,是承接稚鳖培育和成鳖养成的重要环节。在幼鳖的池塘养殖管理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科学放养放养的幼鳖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一池内放养的幼鳖规格要一致,以防大小混养引起相互残杀。放养密度根据幼鳖的规格不同而异,平均体重小,放养密度大,并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15.
<正>水库网箱养鳖是指将规格在250g以上的幼鳖,放养在专门缝制的网箱中,在大中型水库养殖的一种养殖模式。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生长快,一般养殖100天,平均能够增重500g以上;二是疾病少,除了较易感染真菌性疾病外,其它疾病基本不会发生,成活率可在97%以上;三是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鳖养殖周期一般都在二年以上,稚、幼鳖当年生长期短、个体小,其越冬一般都在保温棚内完成。由于棚内水泥池面积小、水温高、空气池水交换量少、水质易变,而苗体幼小、抗应激弱等不利因素影响稚、幼鳖的生长,甚至引起疾病频发,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温棚内池塘水质管理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鳖养殖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较完善的水质调控技术,供稚、幼鳖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众所周知,鳖种(稚、幼鳖)是养鳖业的基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控,养鳖业的蓬勃发展,天然鳖种越来越少。人们所采取的自繁、自育、自养一条龙生产模式均利用了不同程度的集约化手段,导致鳖种质量大幅度下降,性状退化,抗病力减弱。再加上超负荷的利用有限水体、病原区系的相互流通,鳖病的相互感染,都成为鳖病的发生和流行的潜在危机。故及时正确诊断鳖病,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将是今后健康养鳖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目前,各地采用的常规方法养鳖,一般需3年才能养成商品鳖。两头控温养鳖新法,结果只需14—16个月便可将稚养鳖成商品鳖 现将两头控温快速高效养鳖新法介绍如下:一、基本原理 两头控温养鳖,是在鳖池上加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能增温、保温、在越冬前后期推迟冬眠和提早结束休眠,从而达到延长有效生长期的目的 ,一般8月上、中旬投放稚鳖,9月中旬水温低于27℃时开始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用不同蛋白含量的鳖饲料分阶段饲养鳖已得到公认。但人们由此产生一个错觉,认为鳖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越高,鳖的生长就越快。事实上,现在通行的鳖饲料蛋白质标准(成鳖料≥43%,幼鳖料≥45%,稚鳖料≥  相似文献   

20.
<正> 提高稚鳖成活率是人工养鳖的重要一环,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稚鳖的暂养。 孵化出的稚鳖要经过7天暂养后再入稚鳖池养殖。首先对出壳的稚鳖可用万分之一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后再放入暂养盆中。一般水深3—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稚鳖150只,从第三天开始投喂一些水蚤、熟蛋黄、蚯蚓等,也可喂专用稚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鲜活饲料为稚鳖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