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使中西商人产生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华人商人在跨文化生存交往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来自西方文化及其精神的冲击,不断地进行着身份认同的努力。华商小说捕捉华人商人的心路历程和生存样态,进行跨文化叙事,展现出深沉的文化省思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的社会融合,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农民工这一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具备社会融合的客观条件,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均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是当前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社会融合程度仍不容乐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文章对自我角色认同这一表征进行了多分类无序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和交互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文化水平、收入、婚姻和行业等因素。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项基本权利的政策建议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意见,以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程度,早日实现农民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3.
《扶桑》中的克里斯形象还原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白人社会对于第一代华人移民带有种族主义的"集体白日梦"。家庭环境、社会集体意识、民族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克里斯对扶桑的情感包含俄狄浦斯情结、东方主义迷恋以及骑士拯救幻想,同时他还受到了美国反华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身为基督徒的他在不断的忏悔和反思中走向了成熟和理性。该形象重构了西方殖民文学中传统的白人男性角色,也表达了严歌苓希望东西方能摒弃偏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他国文化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犹太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使他对身份问题格外关注。在三部曲中,罗斯描述了普通人尤其是非美国人在政治历史大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以及各自所选择的不同的身份认同道路,其中既有作者对美国历史、政治的思考,也包含他对个人身份普世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伯端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1):121-124,137
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将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母亲波莉深受种族主义霸权文化影响,被美国主流价值观和白人文化彻底内在化,迷失了心灵和身份。女儿佩科拉自小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母亲的厌恶,一直幻想有双蓝色的眼睛,渴望母爱。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抛弃下,最后变得疯癫。失落和扭曲的母爱无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西方如何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西方是怎么样叙述并定义自身的,这个问题是西方社会的一大基本问题。本文在西方的原始语境中,对自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文学思潮及各式概念、思想以及相关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作家进行串读,从中梳理出西方在确定自身身份认同过程中如何形成了进步史观,并成为了现代西方的主流叙事,以希望对现代中国寻求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构建之旅,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布莱恩·弗里尔是爱尔兰当代最杰出、最具国际声誉的剧作家,一生创作有20多部作品,其中于1964年创作的戏剧《费城我来了》拉开了弗里尔戏剧生涯的成功序幕,该作也被誉为是爱尔兰当代戏剧的分水岭。文章通过文本细读,聚焦该剧中主人公对美国元素既向往又排斥的矛盾描写,揭示了二战后爱尔兰深受美国强势文化影响的历史事实,传达了剧作家对美国文化冲击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的担忧,并以此剧本为个案,探讨战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的实质和其文学折射现象。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无形人》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求学求生的艰难历程。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无形人"追寻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探究美国黑人"无形"的成因以及摆脱"无形"状态,找回自我并认同黑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调查483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况,呈现较明显的双重认同,其中66.7%的更认同农民身份,19.7%的更认同工人身份,而13.7%的人表示说不清。在社会认同理论、工作投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农民工身份认同、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进行验证发现:工人身份认同和农民身份认同程度都对工作投入有正向影响,但组织支持感仅在工人身份认同和员工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农民身份认同较强的农民工难以感受到企业组织支持的作用,这是企业在提升农民工工作投入水平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中,一些学者﹑教授文化身份向大众文化身份的转换,有其必然性,而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同的不同选择和争论,也是正常的,人们应以更宽广的理性视野解读"易中天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当下,部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挤压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向往城市但却囿于"乡村人、差教师"等标签而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因不想留在乡村而与乡土人情文化有了距离和区隔。这种身陷城乡张力的身份认同危机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乡村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都在客观上产生了阻碍。检视乡村教师在城乡张力间彷徨的原因,重塑乡村教师的知识精英身份、提供多样化的物质基础保障以及强化他们对乡村教职和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应对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美妆行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构建一个链式中介模型以综合分析品牌认知和消费动机、产品选择和购买意向对身份认同和消费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品牌认知与消费动机对身份认同和消费体验具有正面影响,特别是当美妆品牌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其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美妆产业中的联系和关联。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我们发现品牌认知和消费动机不仅直接影响身份认同和消费体验,而且通过产品选择和购买意向间接地影响了身份认同和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化同翻译学术之间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狭义上的翻译主要是指某个翻译者的自身行为,而翻译如果成为一定的规则进行一定规模的集体行为时,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行为会被赋予深层次的社会性的文化内涵,它会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这种行为本身也会给相应的文化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对文化活动进行特定的翻译和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有鉴别的进行翻译和处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同中国的优秀文化实现融合贯通,从而给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学习参考。从这些方面来看,翻译和同步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活动,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诸多影响因素参与进来,文章会选择文学的地位、状态、翻译者的身份、选择等角度进行阐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佳磊 《大众商务》2010,(4):112-112
在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代表着个体能否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以及获得怎样的认同。身份协商理论探讨的就是如何获得并保持身份。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对身份协商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在身份协商理论及相关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6.
刘佳磊 《大众商务》2010,(2):112-112
在社会交往中,身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代表着个体能否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同,以及获得怎样的认同。身份协商理论探讨的就是如何获得并保持身份。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对身份协商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在身份协商理论及相关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17.
汉纳·吉奥加玛( Hanay Geiogamah,1945-)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印第安戏剧领域内的领衔人物.49是他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美国年轻印第安人身份的找寻.身份,对于个人,甚至种族和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北美印第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然而,在美国殖民扩张的进程中,他们渐渐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精神和心理上都迷失了自我.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一方面探索他们面临身份危机的原因和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身份危机形式;另一方面,剖析美国印第安人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作品中参与的如唱歌、跳舞、击鼓等一系列活动寻找身份的过程.通过身份的找寻,笔者旨在表明传统印第安文化与仪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要探讨教师发展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教师,被赋予"教师"这一称谓之后,其身份、地位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如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实力的增长,在教师数量、质量和待遇等问题已部分解决的情形下,教师的身份认同日益成为当下我国教师发展的元问题。容中逵教授所撰《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想之维:一项教师发展史的文化社会学考察》,从他者与自我两个维度,对先秦至今中国支配阶级、普通社会民众、教育思想家、教师自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相似文献   

20.
在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独幕剧《寻找中国城》中,作家以对于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为主线,通过一个土生土长于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的白人小伙本杰明只身来到纽约,去中国城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过程,强调族裔特征是由文化而非肤色所决定的,从而深化作家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身份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剧作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与表明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实质意义以及该剧对于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