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的时代,无论是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还是广占土地——剥削佃农或者依附农的地主经济,其生产都是以消费为主要目的的,从生产属性上说,都是自然经济。这和欧洲中世纪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又一直存在着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历史所不曾有过的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个体小农,还是地主,其生产都不可避免地和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是被动地将自己的产品卖出,买进生活生产必须品,使自己的产品转化成商品,或者有目的地从事商品生产获取利润;更有众多的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官营手工业作…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土地规模经营并不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土地流转集中经营,依然不可能完全机械化,尤其是对水稻田来说。就种植效益来看,大户经营远不如小农经营的产量高。由于大户经营需要雇佣人力,愿意去给大户打工的,也不会像小农自家稻田那般照料的用心。  相似文献   

3.
资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剥夺小农?还是在与小农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结构是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宗族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私人所有制日益占统治地位。土地所有制产生自耕农,使小农经济与地主经济并存,土地私有成为土地买卖的根源。土地买卖在巩固地主经济统治地位的同时,也成为土地兼并的前提。小农经济的脆弱和不稳定使土地兼并成为可能,农业经济的产品单一造成的物价波动又加速了土地的兼并。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活动的进行。土地兼并和地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小农生产的有限稳定性,影响到封建社会的安定。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治理及其转型是农村改革发展以及农村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从学术发展脉络的历史进程中来看,采用"社会化小农"这一新的范式、分析框架和视角的《小农政治: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是一部占据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制高点的学术力作。它充分展现出小农社会化对乡村治理的冲击与治理转型,成功探寻出乡村治理模式的决定因素与发展走向,明显体现出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的自觉与自为。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衰是希望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农能形成自助组织,维护其自身利益;然而,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和发展又不得不依赖于相对强势地位的非小农群体。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小农、大农和中农以及大土地占有者的特点,并且阐述了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无产阶级对他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刘晶晶 《魅力中国》2009,(20):160-161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著作,该文因其蕴含许多重要理论意义而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从马克思阐述“法国小农”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马克思阐述的“法国小农”理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结合马克思的“法国小农”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小农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雨田 《开放潮》2003,(8):42-42
这里所说的小农是继“小资”之后的又一种时髦生活方式,故名之曰“新小农”。如果说小资的生活是别人看来很美的话,那么小农的生活就是自己感到很舒适。 衣 小资对衣饰的品牌相当讲究,宁愿花上半个月的薪水也要拥有一件路易威登的超短裙。 新小农则不然。无需从头到脚的一身名牌,更不会为了潮流别扭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一件价值千元的小背心可以配搭一条不知哪里  相似文献   

10.
2020年3月,日本政府对《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进行了第五次修订。本次修订基于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导向,设置了2030年日本农业在保障食物自给方面的奋斗目标,围绕该目标的实现,从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强化小农生产基础、激发偏远地区活力、推动小农绿色生产、提升小农抗冲击能力和检视农民组织改革成效等6个维度进行了未来10年的政策部署。本次修订对中国的启示是:立足小农、服务小农、强化小农是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确保粮食安全是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实现"人""地"和"技术"的高质量是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强化农村内生发展是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加大农业投入是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小农阶级的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20世纪的社会变革相当多,但对人类生活产生久远影响,堪称最伟大的变革却只有两项:一是民主政治制度成为人类政治制度当中带有普适性的形式,二是小农阶级的消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农经营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快速发展起美国式的大规模农场。因此,必须在小农经营与规模化经营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成为改变小农分散经营的突破口。上海松江、浙江宁波等地家庭农场发展比较好,与他们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关,城市对农民的接纳能力较强,而且农业服务的体系较为健全,加上市场需求量大,农业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13.
私营经济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工在8人以上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就必然存在剥削,这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水火不相融的.然而,我国宪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4.
《产权导刊》2014,(1):74-75
正第一次土地改革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农经营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快速发展起美国式的大规模农场。因此,必须在小农经营与规模化经营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成为改变小农分散经营的突破口。上海松江、浙江宁波等地家庭农场发展比较好,与他们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关,城市对农民的接纳能力较强,而且农业服务的体系较为健全,加上市场需求量大,农业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16.
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维生型小农经济.这既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广泛的国际现象。马克思指出:“这种小农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即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和再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5月8日,山西省水利考察团一行,来到江西省水丰县考察小农水项目建设。考察团先后来到永丰县砼U型槽预制构件厂、恩江镇水南背和门水门灌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实地察看了灌区灌排效果。考察团认为,渠沟改造成本控制措施有力,工程美观质优,灌排顺畅,市水效果好,各方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历来为经济史研究者所瞩目并倾注于大量精力。论者或从土地所有制变动着眼,或从土地兼并、阶级压迫剥削入手,其考察的角度大多从土地购买方出发,如商人资本流向土地、缙绅地主利用特权占地等等,研究的对象也多为土地买卖中需求一方的经济人(商人、地主、官僚等等)以及购买资本;甚少涉及土地买卖中供给的一方,即土地出售者以及出售者在转让地权后所取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1961年出台《农业基本法》为起点,日本开启了破除小农生产格局的艰难探索。60多年来,以放松农地流转管制、开放所有权转移、开辟经营权流转、实施“认定农业者”制度、扶持“集落营农”以及赋权农地中间管理机构等重大改革为关键节点,日本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农地集中的政策法规。然而,日本的艰难探索未能有效破除小农生产格局,地块狭小、分布零散依然是日本农地的典型特征。其深层原因包括:受到农协庇护的兼业农户长期滞留农业生产,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价格上涨推高流转成本,以及农耕文化等多因素影响下的农地流转市场失灵等。日本通过艰难探索得到的启示是:对推动农地集中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有充分思想准备;瞄准目标群体,有序推动离村农民放弃兼业经营;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性,防范和化解农地流转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20.
梁盼 《新财经》2012,(9):102-103
占代中国的政府都没有主动办国有企业的兴趣和冲动,菊一是不需要扁平型的小农社会,第二是轻视商业和商人的思维习惯在作怪。但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清政府逐步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