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企业信用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颖 《经济师》2006,(5):175-176,179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缺失问题,信用的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文章从产权、失信惩罚机制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方面分析了信用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信用制度和道德规范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阶段社会信用缺失,违约和拖欠债务严重,是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由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破坏导致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①可见克服社会信用缺失的极端重要性。其基本途径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衡兵 《经济师》2006,(4):10-11
信用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深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从信息不对称、博弈论、成本收益等方面分析了信用缺失产生的经济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构建社会信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白群燕 《经济师》2004,(9):160-161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是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改革产权制度 ,加强信用立法 ,改革司法体制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发挥政府的信用保证职能 ,培育信用文化 ,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我国信用缺失严重,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认为我国要提高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着手来使其提高信用等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使我国成为征信国家。  相似文献   

6.
陈庆林 《经济研究导刊》2013,(24):152-153,166
中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信用缺失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社会信用缺失视为社会问题,从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法律环境等角度分析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分析,提出建立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缺失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而信用缺失间接隐喻了我国信用文化的某种缺失。本文在分析我国信用文化缺失原因、信用文化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卢玉平 《经济论坛》2004,(10):56-57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缺失信用,市场经济就失去了根基。当前我国企业拖欠、坑骗、制假和违约等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制约了经济增长,阻碍了社会进步。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9.
信用制度建设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与信用是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却又在人们的行动中常被忽略的问题。针对信用在社会生活中严重缺失,人们对诚信的呼唤和祈求,建立以资产信用和道德信用为基础的信用制度,确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观念,重视对道德责任法制化和政府管理职能道德化的研究,是信用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整个税收领域信用缺失较为严重,不论是征税人、纳税人还是用税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诚信。这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也打乱了税收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在新的形势——人们呼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共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税收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转轨经济中的信用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缺失是中国转轨经济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它是计划与市场两种作用机制、封闭与开放两种活动环境、传统与现实两种伦理原则相互作用和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普遍的信用缺失严重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信用重建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信用建设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用缺失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资难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信用缺失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阐述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用的现状,剖析信用缺失的成因,进而提出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健全信用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建议和对策,从而有效地解决由于信用缺失而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建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的设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企业生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信用缺失引发出种种矛盾,正如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所言:“我国无论是在立信管理,还是在征信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首要的就是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严重。”现实动因下,必要建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推进企业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金融改革路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逆向改革路径的存在使我国金融压制的时间无限拉长,资金配置效率降低,理性规范的环境无法形成,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观念严重缺失,这一切都构成了我国金融逆向改革路径的宏观和微观成本。  相似文献   

15.
夏露 《当代经济》2006,(11):86-87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企业生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信用缺失引发出种种矛盾,正如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所言:"我国无论是在立信管理,还是在征信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首要的就是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堪忧,信用缺失严重."现实动因下,必要建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推进企业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16.
于淑艳  于艳华 《经济师》2003,(12):233-234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与支柱 ,政府信用缺失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信用关系紊乱。文章分析了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筑政府信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国的社会信用缺失,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信用缺失的经济原因,主要是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失信惩处机制不完善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要重建并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必须建立资信网络,规范市场信号,加大失信惩处,强化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18.
吴松 《生产力研究》2005,(12):81-8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信用缺失严重的问题与整个社会信用缺乏有关,但主要是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权约束软化、对失信违规公司惩戒不力及政府对股市隐性信用担保等带来的结果。建立健全股票信用,应改善整个社会信用,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强化流通股股权约束,逐步解除政府对股市的隐性担保,建立社会对上市公司股票信用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加大对失信违规公司的惩戒力度。  相似文献   

19.
股票信用具有软约束、高风险特征。我国股票信用缺失严重,表现为,随意更改募集资金投向;严重的财务造假;普遍的低分红;市场过度投机。这种局面与整个社会信用缺乏有关,但主要是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权约束软化、对失信违规公司惩戒不力及政府对股市隐性信用担保等带来的结果。建立健全股票信用,应改善整个社会信用,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强化流通股股权约束,逐步解除政府对股市的隐性担保,建立社会对上市公司股票信用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加大对失信违规公司的惩戒力度。  相似文献   

20.
略论信用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 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金融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和不足 ,具体表现为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 ;企业“包装上市”成为时髦 ,虚假信息报告充斥证券市场……市场参与主体的各种失信行为已成为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 ,在国外金融机构即将大举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时候 ,怎样解决我国信用缺失、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缺失和不足的现状(一 )信用缺失和不足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1 信用缺失和不足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恶化 ,加剧了银行的潜在风险。由于企业、个人的信用缺失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多 ,据人行统计 ,截至 2 0 0 3年 3月末 ,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共实现利润 165亿元 ,不良贷款额比上年末下降 95亿元 ,同比下降 4 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 ,其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 2 0 1%。部分企业通过不规范的破产、改制、重组等形式肆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 ;由于我国投资、融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滞后 ,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漏洞和弊端 ,运用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