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玉刚提出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是在初始静态股权的基础上,按员工负责的项目给公司带来贡献(按照个别项目与公司整体利润的比值)计算,是一种按资与按绩分配相统筹的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按股(按资)分配方式的不足。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进行约束,对股权激励模型的运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依据对约束的详细阐述和分析,提出修订建议,使修订后的模型适用于上市公司,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股权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2.
以2007-2016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OP方法测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检验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路径上技术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在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非国有的上市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股权激励在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实施,目前已经推行和实施的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六种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滞后,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的对策有: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证券市场监督、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年~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高管薪酬﹑员工薪酬,以及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综合比较多种激励方式为我国上市公司改革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高管薪酬激励与员工薪酬激励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管薪酬激励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股权激励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韦茨曼利润分享理论的提出使得薪酬管理理论有了重大突破。目前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甚至不少企业把它当作搞活企业的“灵丹妙药”。然而实施的效果却大相径庭。通过对基于股权激励价值的博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发挥股激励最大效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6-2013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高管离职率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察,研究了实施股权激励终止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后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终止并不能降低企业的高管离职率,甚至高管离职率会提升.同时,实施股权激励终止并不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这说明维护实施股权激励终止的论点在中国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2005-2009年股权激励方案的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影响股权激励方案能否得到通过的因素.结论表明:股权激励方案预案公告时的股指状态、激励条件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和使用部分非财务指标等变量有很强的显著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股权激励方案的特点,为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搞好企业家激励十分重要.我国企业家股权激励应遵循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持股与职工持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期股激励与实股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股权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股权激励机制建设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家股权激励机制建设与营造外部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多数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可以流通的只占少数的社会公众股。流动性的不一致导致两类股份股东利益基础的不一致,由此为根源,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诸如委托代理问题的恶化、控投大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严重、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等。因此,股权分置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诸多缺陷的症结所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原非流通股的逐步流通,原非流通股东有着较强的变现欲望。加之股权分置改革的主流对价是送股,因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已开始并逐步向分散化发展。本文意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变化及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股权激励作为稳定企业核心人员的长期激励方式,被视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力工具。但是,由于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条件和制度背景,业界对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仍存较大争议。因此,结合国内特殊环境来辩证地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内在动机,进一步从股权激励方式、激励效果、考核体系和激励计划四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希望对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有效实施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11.
A公司在2006年~2008年首次以限制性股票方式进行股权激励,因企业无法达到股权激励行权条件,导致2007年,2008年股权激励失败;之后A公司在2011年~2013年以股票期权方式进行第二次股权激励,本次股权激励相对于第一次来说有很大的成功。因此,本文以A公司前后两次股权激励为线索,初步说明各个企业在股权激励方式及行权条件上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股权激励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于企业双元创新投资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它能显著提升企业探索性创新投资水平,对开发性创新投资的作用则不明显;国有股权显著削弱了股权激励对于探索性创新投资的正向作用,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显著增强了股权激励对企业探索性创新投资的正向作用,但二者对股权激励与开发性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2016年股权激励政策变化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粗糙集理论为研究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所处行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情况和董事会独立性影响股权激励方式选择,而实际控制人性质对此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及其他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近年股权激励实施的现状和特点,同时也指出了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结论,一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二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企业绩效有正的影响;三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绩效存在区间影响。本文以吉林省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及线性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效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6.
应用RosenbaumandRubin(1983)的匹配方法分析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以除股权激励因素以外的公司其他特征变量相近为依据进行样本配对,分析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减少了样本选择偏差。结果表明:(1)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过度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对投资不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在国有属性的调节作用下,股权激励计划对非国有企业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3)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与“股票激励”方式对投资不足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别,非国有企业的“期权激励”方式抑制作用强于“股票激励”方式;(4)在股权分散的条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股权集中的条件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投资不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股票期权一般是公司无偿赠与经营者的,相对其它股权激励方式而言,股票期权激励方法灵活、能进能退,锁定经理层的风险,负面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18.
股权激励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机制中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矛盾的一种激励方式,企业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的实施促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同时,也能够吸引人才、提升业绩以形成竞争优势,从而保证长期发展的稳健性。分析奥拓电子股权激励方案的内容、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的市场反应变化等发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激励力度不足、考核要求不科学、激励定价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保证激励的力度和连续性、进行多维度业绩考核、设置浮动行权价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通过分析A公司三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发现以过高的财务指标作为行权条件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盲目追求高利润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建议上市公司应当完善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条件,降低对财务指标的依赖程度。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依赖股  相似文献   

20.
现代公司制企业需要一大批具有敬业和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为此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以经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经理人进行长效激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实行经理人激励制度的经验表明,股权激励制度是对经理人实施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我国公司制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股权激励方面的探索,充分发挥经理人股权激励制度应有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