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深刻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行为激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地区财力的巨大差异,客观上要求稳步提高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而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约束相对有限.本文在地方政府内生化财政选择背景下考察了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政行为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对提高落后地区人均财力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地方的征税积极性,另外,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可能助长了地方财政支出更加偏向于行政性支出.本文认为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对地方征税行为和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应强化我国转移支付地区间横向均衡功能,同时转移支付支付制度改革应作为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协调进行;应依据性质对转移支付归类,一类为用于解决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另一类为解决外溢性等问题的专项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成、运行现状进行实证的分析后,提出相关建议:中国应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以此为基础,用"因素法"编制地方政府预算。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财政转移支付法》,真正让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董艳玲  李华 《财贸研究》2022,33(3):51-64
基于1995—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究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果,并深入到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的影响层面。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均等化程度,但其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财力均衡效果较好,而在西部地区加剧了内部的财力不平等;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区域间差异对财力不平等的贡献,提高了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在总差异中的比重;转移支付在改善各省份财力水平的同时加剧了内部多极化效应,对财力分布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别。  相似文献   

6.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会影响到各地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进而影响到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研究表明,从总体效应看,转移支付起到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果,但各地区财力差异仍然很大;从分项转移支付效果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次之,税收返还效果最差。应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地区分配结构与建立均等化转移支付体系来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水平,以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加以阐释,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方面第一次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在以后的多次党和国家的会议上又被多次提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奋斗的一个目标。主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各级地方政府能不断提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和财政收支的不均衡,我国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财政转移支付是平衡地区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七大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成为财政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0)
我国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就业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少应采取以下措施: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1.
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及其范围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力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利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是我国政府问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是调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问题不在于其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13.
邓丽禛 《商》2012,(3):66-67
近年来,青岛地区经济发展强劲,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青岛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对青岛市财政历年对下转移支付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青岛市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取得的成果以及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目前财政在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责任或事权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路径,完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健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常态下的生活中,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而现实中存在着区域间、城乡间以及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二是政府管理不够科学,缺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考核。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德超  曾媛 《商业研究》2011,(4):173-177
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及成因,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依然是农村以二元结构为主,尤其在医疗保障、养老、失业保险方面,与城市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表现为纵向和横向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西部民族地区显现得更为突出。要想尽早实现公共服务在民族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间趋于均等化,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城乡公共服务问差距的分析,指出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将阻滞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的实现,进而提出如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改革建议,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越,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一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间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衡。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社会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不能完全靠市场,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主导,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实施新型的公共财政政策来实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分税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运行10余年,也是领域内专家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本文探究2006-2008年间山西各县及县级市财政转移支付构成类别及各自发展状况,并选取20个县及县级市样本数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指标,从实证角度探究了山西省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县级人均财力均等化效果,结果表明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果的建议,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基层政府财力均等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财政均等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权化财政体制下,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收入分配的不对称以及包括要素投入价格和生产能力在内的成本差异都将导致财政差异的产生.为消除财政差异,均等化转移支付要求将财政能力均等化至全国平均水平,并对各地区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和成本予以补偿.在中国目前的分权约束条件下,宏观经济指标法是衡量中央以下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理想选择.在支出需求方面,应在承认特定地区成本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以支出需求为基础的最低标准的转移支付,使某些公共服务的财政需求简便而客观地得以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