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实证发现了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分别在董事会决议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增发公告日三个重要公告日下,具有显著差异的股价反应。  相似文献   

2.
徐似锦 《中国外资》2012,(4):197+199
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来研究定向增发。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定向增发的分析框架;2)定向增发主题投资的时机选择问题。相应的,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不同类型定向增发对股价影响的不同的本质驱动因素,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定向增发的分析框架,帮助投资者选出能产生超额收益率的公司;第二部分通过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A股成功实施定向增发的170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图找到超额收益率在定向增发董事会预案日到股票发行日整个期间的分布规律,为投资者的投资时机选择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5,(23)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资本市场全流通的时代已经到来,定向增发作为借鉴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经验所引入的一种非公开发行融资方式,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定向增发作为一种收购技术和支付方式也取得了法律法规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成熟资本市场中通过股权支付实现资产收购和产业整合。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资产的收购可以说是一种股权置换资产的做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子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收购母公司资产的动因问题,从这一视角下研究定向增发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来研究定向增发.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定向增发的分析框架;2)定向增发主题投资的时机选择问题.相应的,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不同类型定向增发对股价影响的不同的本质驱动因素,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定向增发的分析框架,帮助投资者选出能产生超额收益率的公司:第二部分通过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A股成功实施定向增发的170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图找到超额收益率在定向增发董事会预案日到股票发行日整个期间的分布规律,为投资者的投资时机选择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定向增发是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定向增发认购方式为切入点,研究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定向增发以现金方式认购能够提高企业价值,而以资产方式认购会毁损企业价值;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以现金方式认购优于以资产方式认购。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大股东以定向增发形式进行资产注入的热潮。本文通过对2007年到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型定向增发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程度越大,国有企业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后公司业绩越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证监会对IPO的收紧,定向增发成为国内优质资产上市的重要渠道。本文在阐述定向增发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东旭光电(000413)为例对其近年来三次定向增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深入研究,本文得出此类定向增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升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价值的结论,并据此为其他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活动提出了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锐 《福建金融》2010,(1):25-27
控股股东以定向增发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可以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增强独立性,还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本文立足证券市场立法和监管实践,从保护投资者角度出发.围绕强化公司治理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国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定向增发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的有关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9年,资产整合大幕已经再度拉开,从周期的角度,我们认为当前的时期值得再度重视定向增发股的投资机会。当前,证券市场上的资产整合案例增加,其中定向增发渐渐成为资产整合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是定向增发的核心,对中小投资者权益影响较大。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着上市公司大股东锁定较低发行价格的自利行为以及投资者非理性情绪推动股票价格的大幅涨跌,使其权益遭受损失的现象。如何保护投资者权益?本文基于投资者关注这一视角,分别围绕投资者关注的分类与度量、投资者关注与资产定价、定向增发一级市场定价效率与权益保护、定向增发折价问题成因与权益保护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针对现有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与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定向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主流模式,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整理有关定向增发的文献,从定向增发的市场效应、增发后业绩表现、增发折价、增发前后的盈余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做出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6-2011年在沪深两市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次在全流通背景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向机构投资者增发新股;投资者异质信念与定向增发规模负相关;当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时,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大股东越有动机利用资产认购新增股份。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行为金融理论在企业融资特别是增发融资方面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朱臻 《海南金融》2013,(11):8-11,16
本文系统研究了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以及大股东的认购比例和认购方式等因素对定向增发折价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进行隐性增持,进一步巩固了控制权地位,为将来的“掏空”行为创造了条件;定向增发普遍具有低价发行的偏好;定向增发折价率与大股东参与认购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分离程度显著正相关;大股东以资产认购时的折价率显著高于现金认购;大股东的低价增发和隐性增持侵害了小股东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定向增发策略严格来说属于事件驱动策略中的一个分支。它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定向增发的"团购"机会。何为定向增发策略运用定向增发策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获益。增发利好由于定向增发往往意味着优质资产的注入、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强力的资金支持等长期利好,故定向增发一般意味着公司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为股价上升提供了基本面和预期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定向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主流模式,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整理有关定向增发的文献,从定向增发的市场效应、增发后业绩表现、增发折价、增发前后的盈余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并做出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6年5月8日-2010年12月31日的沪深两市286家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与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大股东未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而言,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在增发后资金占用更加严重。同时本文还发现,"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之后的每年",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每一年都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后通过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实施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章卫东 《会计研究》2007,(12):63-68
定向增发新股成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工具,本文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现象,并运用中国证券市场定向增发新股、整体上市的数据,对宣告定向增发新股、定向增发新股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公司股票价格的短期市场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宣告定向增发新股和宣告定向增发新股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都有正的财富效应,并且上市公司通过向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定向增发新股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宣告效应要好于其他类型的定向增发新股的宣告效应。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为了有利于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并避免产生新的历史遗留问题,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暂停了除债权外所有的融资活动,2006年5月8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场融资功能(包括再融资)得以恢复。采用定向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一时间成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同时,定向增发、整体上市、资产注入也成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本文对定向增发的目的及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种主流融资方式。我国宽松的政策条件及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驱动使上市公司对定向增发方式比较青睐。针对此现象,分析定向增发偏好的外在、内在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制度变迁中定向增发融资。  相似文献   

20.
定向增发、代理冲突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0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为样本,系统研究了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害问题.实证研究发现:面向大股东发行的折价率最高,面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折价率居中,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折价率最低.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提高了股权集中度,进一步巩固了控制权地位,通过低价发行侵占了中小投资者权益.降低大股东的认购比例、降低资产认购比例、降低增发后与增发前股权集中度之差、减少增发规模、提高公司规模可以有效地制衡大股东在定向增发过程中侵害中小投资者的程度.提高增发前的股权集中度、聘请“十大”券商作为主承销商、改善治理环境、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机构都没有起到约束大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