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丁刚 《甘肃金融》2013,(9):45-47
建立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将影子银行去"影"化,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商业银行、大型信托公司及基金公司等建立危机处置预案,限制商业银行的投资标的,防范风险蔓延。影子银行内涵、构成和规模(一)影子银行的内涵"影子银行"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uClley在2007年提出的,认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由杠杆程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美国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国际货币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检测金融时间序列极值的风险价值和预期损失时,由于金融时间序列具有尖峰和厚尾的特征,首先利用广义帕累托分布的安全阈值模型Hill图观测.当样本数据不多时,利用Gibbs抽样和蒙特卡洛模拟马尔科夫链来检验参数的拟合效果.最后,对从Hill图观测出的极值情况基于MCMC和MLE方法估计其风险价值和预期损失.本文以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上证指数、上证成交量时间序列为例,检测了三者的极值风险值和预期损失,经过比较发现:上证成交量极值风险更大,影子银行极值风险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7.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健全国内金融监管体制,维护我国金融秩序持续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现今国内外在影子银行体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影子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国内影子银行监管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并不断获得市场认同和监管当局的关注,本文从金融稳定风险的视角研究我国银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风险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孙杰  辛光亮 《金融会计》2013,(12):68-70
影子银行具有一定潜在风险,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在金融系统的蔓延,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扫清障碍,是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的广泛讨论。由于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挤兑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同时还结合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举措以及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其系统风险与社会危害已开始全面暴露。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出发,深刻分析了影子银行风险及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构成还是运作方式特别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与美国影子银行都有较大差别,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一样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不规范和无序运作,开始对我国金融健康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出现。所以,应尽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影子银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衍生的新概念,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国金融体系。一方面影子银行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这就需要认识到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然后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因此本文在分析影子银行概念与特征的同时,还具体分析它可能对我国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3,(2):1-51
"影子银行"概念起源。影子银行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自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助推了危机的扩大与蔓延。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代表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博弈,正面与负面作用兼备,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不仅监管体系、经济环境、政策背景不同,也尚未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的两项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这一称呼更为妥当,其风险的实质是通道问题,传统银行通道无法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中国式类银行。面对通胀压力传统银行需要类银行业务保证规模而投资者需要类银行产品对资产保值增值。中国式类银行的发展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可以用"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称为类银行"进行广义上定义。划分为:银行主导型类银行、采用传统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受到监管或无监管下的类银行共三个层次,规模分别为:10.3万亿、10.2万亿和5.3万亿。中国式类银行的未来。解决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需要从金融改革入手。中国金融体制发育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适度监管,既需要避免金融风险,又不要伤及创新的动力。对于目前的影子银行,对于市场化的合理部分,应该通过金融改革来满足。对于非市场化、仅为不受监管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强监管。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金融改革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中国式类银行问题,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逐步的利率市场化与褪去政府隐性担保将改变目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情况,重塑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意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中多元金融占比将逐渐上升。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式类银行体系的问题不大,风险可控,通过金融改革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超 《时代金融》2014,(7Z):112-1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正规金融发展不足,但也可能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悖于宏观审慎原则。本文以《资管新规》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影子银行监管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机制检验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降低投资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支持了“影子银行风险观”假说;异质性检验发现,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创新密集度和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影子银行发展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不仅证实《资管新规》政策监管有效,还揭开了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在微观企业创新层面的价值,为国家贯彻落实宏观审慎目标、引导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美股市波动特征比较研究:基于ARCH类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治政  吴卫星 《上海金融》2012,(9):77-80,118
本文利用ARCH类模型对沪深3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2005年4月8日到2010年3月22日的指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中美股票市场都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第二,中美股票市场都存在明显的风险溢价效应,美国股市的风险补偿高于中国股市;第三,美国股票市场有明显的杠杆效应,然而中国股市杠杆效应不如美国明显;第四,美国股票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较为显著的单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