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两者相应的指标体系,测算了天津2000-2015年间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天津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05年出现拐点,目前已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两者的协调演化过程经历了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协调度波动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发展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贡献值呈波动调整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推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不能单纯地依靠金融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找到一条适合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路径和方式,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背景下,本文利用十个高碳排放省份2010—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省域碳减排、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结果显示:时间上,各省三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态势,总体已从衰退步入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各省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空间上,"东南部高,中北部低"特征明显,并呈现空间集聚态势.进一步分析子系统情况,可知经济增长是前提和关键,应保持经济平稳绿色增长.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现状,采用我国1997~2014年30个省市统计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金融深化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二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和哑变量,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个动态面板模型,并利用两阶段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主要结论有: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均尚未形成内生互动发展机制,但是金融深化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内生互动发展机制。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进展体现在政府间金融议事机制逐步建立、区域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日益增多、双边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金融机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在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区域金融合作的业务集中度高、层次低、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在总结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多边制衡模式、东南亚地区设立债券基金引领模式、金砖国家银行间多边合作模式、国际金融合作模式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应选择国际合作组织多管齐下模式,以及建立健全金融合作协调机制、深化金融合作层次、培育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郭金录  喻平 《金融论坛》2023,(5):16-28+80
本文基于2011-2020年各省市区的数据,通过面板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金融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省域金融与文化发展水平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以高(水平)—高(水平)模式与低(水平)—低(水平)模式居多;(2)传统金融供给、现代金融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及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提高均能有效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性的提升;(3)各因素对金融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央明确要将新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如何通过金融集聚赋能核心区建设,成为新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疆15个地州为例,从金融背景、金融规模、金融密度和金融深度四个方面共选取11项指标,构建其金融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基于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对2011—2017年新疆金融集聚能力的综合指数进行比较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金融集聚能力总体发展水平呈明显提升趋势;(2)一定的经济规模是金融集聚的必要前提,乌鲁木齐的金融集聚能力优势突出,对周边地州的虹吸效应明显;(3)喀什地区和伊犁州直属县在15个地州中的综合表现较优,与乌鲁木齐形成"一主两翼"的金融要素集聚空间分布格局,与核心区城市定位、战略空间布局基本保持一致.建议通过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提升核心区金融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7.
巩艳红  宋子文 《现代金融》2023,(3):11-20+10
在对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丰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表现突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增长;且数字经济综合指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2)2011-2020年,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从动态空间面板回归结果来看,当期耦合协调水平、相邻省份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相邻省份上一期耦合协调水平都会影响下一时期的耦合协调水平,即存在着“叠加效应”和“学习和模仿效应”。(4)从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供给水平和创新水平等均是影响综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朱琛  王科 《甘肃金融》2014,(10):70-73
开发性金融支持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应立足甘肃,着眼全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引领作用,使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联通的沿线省市、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共同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数据,在构建面板门槛回归的基础上,以用熵值法构建的金融集聚指数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FDI(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金融集聚"双门槛效应"。当金融集聚指数跨越了第一道门槛时,FDI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当跨越第二道门槛后,其促进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而长江经济带较多省市的金融集聚处于未达到第二道门槛的水平,FDI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但是存在较大的潜力。同时各地区金融集聚发展的整体差异在减小,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发展进程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进一步跃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地理特征,依据2006-2015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测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普惠金融发展空间集聚效应.结果发现:各省市农村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局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普惠金融集聚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鉴此,应加强区域空间金融合作,提高保险业普惠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发挥普惠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这给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文章以丝绸之路甘肃段对外经贸合作为研究着眼点,阐述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成果,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对外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从经济金融视角提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对外开放、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技术、生态和金融四者的综合指标体系,结合我国2001~2016年数据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域的四系统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取得了增长,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指数的空间分布相似。我国耦合协调度整体位于濒临失调阶段,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最低,东部地区最高,且与其他区域差距逐年扩大。此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四大区域仅东部地区存在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集聚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给国内旅游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为了实现经济带的大发展,沿途各省(新疆、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市应实现区域合作。"点轴理论"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理论的基础性理论,在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及理论价值。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结合各省资源优势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点―轴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相似文献   

16.
彭继增  邓千千 《武汉金融》2020,(2):50-57,76
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中,存在以金融集聚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2)无论是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维度还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维度来看,随着地区金融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均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趋势;(3)我国东部及少部分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处于门槛值之上,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而部分中部地区的金融集聚并未跨越门槛值,尚处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论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各省的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揭示耦合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均恰好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但耦合水平值仍然偏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经济发展质量、政府重视力度、农村信贷投入及社会支持水平是耦合水平提升的显著促进因素。因此,论文认为,政府须结合各方资源推动全国整体均衡发展,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财政金融支农体系相协同。  相似文献   

18.
深入剖析丝绸之路沿线国内段九省市的综合发展实力,探索不同发展战略定位下省 区市竞合协同发展路径,对全面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 环境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财富竞争力、金融发展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五 个维度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分类主成分分析法全面衡量九个省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分项和综 合竞争力,将九省市分为三个发展梯度,形成资源聚集与要素流动的直观剖析。在此基础上,利 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关联的着力点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最终得出处 于不同梯度省区市间开展基于优势竞争力的产业间合作的三大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促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厘清二者互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我国2014—2021年1625个县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并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2)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但整体耦合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东部高、其余区域低”的空间结构特征;(3)全国及各区域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相对发展状态不尽平衡;(4)教育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政府适当支持均能推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因此,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居民素养提升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最终推进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时代金融》2019,(5):228-230
旅游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将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则需要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本文先修正了引力模型,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西北线与西南线主要9个省会城市的2016年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截面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角色模型等指标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网络与空间结构。旨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西北线及西南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