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视角,对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面临的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技术风险进行了探讨,对网贷平台关联方如何识别风险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控制不力的原因,最后为促进安徽P2P网贷平台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沈霞 《征信》2017,35(3)
目前,我国P2P网贷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平台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综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定性专家打分方法,构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信用风险评级指标体系,并对我国60家P2P平台进行信用评级.研究表明:构建的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对网贷平台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评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为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日益凸显的P2P网络借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控制问题,构建一个有效的P2P网贷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促进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及分析,选取对借款人信用具有影响的指标并量化,建立P2P网贷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人人贷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其自身运营模式的特殊性,聚集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多重风险。论文通过分析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选取信用风险评测指标,以50家网络借贷平台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影响平台信用风险的潜在因子,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出各平台信用风险评测综合得分,据此析出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指出,防范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应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建立开放共享的征信体系、加强平台风控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影响P2P网络借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并且利用"新新贷"等P2P网贷平台上的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发现,P2P网络借贷借款人的学历、婚姻、房产、车产、工作情况和提供的材料数量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婚姻和工作情况的影响较大。最后,针对P2P网贷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中以P2P借贷最具有代表性,其原理是依托互联网将零散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投资。由于依托互联网的原因,P2P实际运营风险也很难进行度量及管控,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流通性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本文利用CRITRI算法的基本思路来确定评价指标的两个客观权数,一是对比强度,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来建立P2P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一些主要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2P网贷平台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业务快速发展,然而行业内的信用风险也日益凸显,持续性的平台倒闭以及借款人违约等事件屡见不鲜,因而对网贷信用风险的事前有效评估将直接关乎我国网贷行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网贷业务特点,筛选出对网贷借款人行为具有影响的特征指标,建立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拍拍贷和人人贷的借款人交易数据进行训练仿真。实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拟合网络信用环境下对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具备较高的预测准确率,适用于平台和投资者甄选优质借款人。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进一步提出了规范网贷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是传统小额信贷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以小微企业及个体为服务对象的新兴行业。准入门槛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P2P网贷平台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内部控制、平台信用度、平台流动性、平台对借款人的管理均会对平台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确定平台信用风险的评估指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CRITIC赋权法,基于福建省6个样本网贷平台数据,对福建省网贷平台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亚廷 《征信》2014,32(11)
互联网时代行为轨迹的可追溯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在大数据技术下催生了P2P网贷,并形成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和互联网渠道三大业态.作为信用信息共享的征信系统,在P2P网贷信用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过程中,可发挥贷前参考、威慑和事后督促、惩戒激励作用.分类推动P2P网贷纳入征信系统,是扩大信贷服务人群、提升信贷和征信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P2P网贷平台迅猛发展,平台提现困难、停业、跑路等现象频发,使网贷平台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文章以P2P声誉风险为研究对象,借鉴Harris-Fombrun模型,形成P2P声誉风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网贷平台声誉风险进行评价,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P2P网贷平台如何通过业务模式的改进来降低借贷行为内生的信用风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P2P网贷平台业务有无担保以及担保机制不同,其内生风险机制也不同。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逐步融入了"中国元素"。扩大信用评估数据来源范围、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平衡、采用个人信用评级方式是P2P网贷平台发展的方向,为适应集约化趋势,未来还应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发展迅猛,但由于其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对P2P运作模式的研究及其风险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法,以美国大型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club的数据为基础,使用Logistic模型对P2P借贷过程中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贷款收入比、贷款者住房情况、信用评级体系等指标对于产生违约行为的相关性较强,对于风险控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策 《金融会计》2014,(3):26-30
P2P作为一种信贷中介服务,有效解决了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行业发展不规范也引发很多问题,网贷中介为了追求盈利过度扩张导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科技风险等。国际上,很多国家已经着手建立对P2P的监管,我国也应尽快明确监管责任,建立一套财务规范机制,支持P2P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薛飞 《时代金融》2015,(3):226+22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其中,P2P网贷就是互联网金融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商业金融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由于P2P网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P2P网贷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对P2P网贷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防范P2P网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 P2P 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促进 P2P 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应加强征信管理与服务,将 P2P 网贷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强化 P2P 网贷平台信用管理和平台资金流动监管,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是巨大的,为了更好的研究平台风险,本文分两层进行:首先衡量网贷平台的风险大小;其次评估平台上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引入机器学习中的无监督学习算法二分k-means聚类,对网贷平台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平台的指标表现,确定各类别的等级,给出网贷平台风险评级结果。进一步使用有监督学习算法对网贷平台的借款人信用风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Ada Boost算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依托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贷是推进金融创新、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其便捷性、低门槛而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小额融资方式,但其信用风险防控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提出了基于五标度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P2P网贷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然后,依据某P2P平台的交易数据,该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达到了83%,为P2P网贷平台精准定位借款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决策支撑参考。  相似文献   

18.
P2P融资模式的选择关系着一个网贷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以P2P网贷公司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选择出100家网贷公司,比较研究各自的融资模式和不同模式下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总结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最适合网贷公司的发展,并介绍了房产抵押保障等新型融资模式。最后,分别从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和贷后监督等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P2P融资模式的选择关系着一个网贷公司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本文以 P2P网贷公司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选择出100家网贷公司,比较研究各自的融资模式和不同模式下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总结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最适合网贷公司的发展,并介绍了房产抵押保障等新型融资模式。最后,分别从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和贷后监督等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违约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本文从P2P网贷违约风险的内涵出发,从违约风险评估与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对P2P网贷的信用评级、违约风险模型、违约风险影响因素和违约风险传染性进行梳理和评述,归纳整理不同国家违约风险管理的经验,指出当前P2P网贷违约风险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