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行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以及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做法,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三农"金融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对于解决传统"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既要从战略层面进行再思考、再定位,也要从平台系统、体制机制、运营风控、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再设计、再构建,还要从人才队伍、产品模式等方面进行再引进、再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互联网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全面渗透,"三农"领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蓝海市场,也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互联网在"三农"领域日益普及(一)农业产业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信息和网络日益融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着农业生产由分散化向全程信息化转型。生产环节上,智能作业、灾害预警、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着传统农业,市场信息、先进农业技术能够快速传输到田间地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模式的逐步推入,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传统行业领域,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背景,简要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三大业务的影响,并对商业银行应对新兴金融业态的转型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互联网金融正以方兴未艾之势深刻影响和改变传统金融体系,渗透和撼动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新的机遇,启动了平民理财市场,开创了碎片化理财;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挑战,抢占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弱化了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改变了客户的思想观念。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必须具备"服务海量用户"、"关注个性化需求"、"重视创新"、"重视用户体验"等互联网思维模式,方能应对未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振动和冲击。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以其门槛低、便利性和普惠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触网"。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产品,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双方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各商业银行围绕供给侧改革痛点问题,展开了多种形态的探索。其中,互联网平台服务的搭建铺筑了商业银行脱胎换骨的转型之路。早前,本刊介绍了工行的"e-ICBC"品牌、中行的"中银易商"平台、建行的"善融商务"平台、华夏银行的"平台金融"布局以及农行在"三农"互金平台方面的探索经验。本期"业务创新专题"将重点从集团经营的视角,介绍平台服务在交易、消费、支付等领域的创新思维和落地举措,分析由此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组织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了传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金融体系职能服务弱化等局限性,之后总结了依托互联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模式,如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P2P网贷等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最后提出了县域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建议,包括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支撑、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凭借着诸多优势,在解决"三农"领域一系列问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有效推动"三农"创新发展。论文在剖析现阶段中国"三农"领域痛点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互联网+"业态成为"三农"创新发展动能的原理所在,同时研究了"互联网+"促进"三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最后对"互联网+"推动"三农"创新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商业银行扎实服务"三农"绿色发展是贯彻中央新发展理念、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守住青山绿水、建设美丽农村的时代担当,也是推进战略转型、夯实业务基础的重要机遇。本文围绕国家"三农"现状和商业银行实践探索,提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绿色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热潮席卷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转战金融,全面渗透支付、理财、融资、担保等传统金融领域,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冲击.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品牌覆盖面广,特别是在“三农”领域,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结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发展“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机遇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值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是金融体制改革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结构和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原有商业银行带来"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新的挑战,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多个层面对下一步"三农"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三农"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商业银行提供的便捷高效金融服务.本文在立足于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基础,对商业银行进一步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提出 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日益侵蚀着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本文在综合梳理互联网金融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的创新探索模式,全面评估新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冲击影响,分析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现实差距,并给出传统商业银行向"互联网+银行"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传统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互联网时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推进着时代的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余额宝、人人贷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在金融领域又掀起了技术创新的惊涛骇浪,着实让传统金融大佬们颤栗了一把。但同时,"互联网时代"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依托全天候覆盖全球的网络,大幅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商业银行能够借助互联网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推动了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对大数据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介了"互联网金融"概念,并就商业银行经营这一层面说明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做出相应讨论,以期在这一领域上能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农行甘肃省分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四融"平台,为普惠金融在甘肃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受农村经济条件、信息化建设和自身政策制度等因素制约,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银行和社会各界多方投入,以形成合力、共谋共建。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应用,在打破农村传统金融的困境,有效降低"三农"信贷服务门槛,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等问题上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农业产业链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服务。本文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剖析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在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深度合作,运用数字科技增强监管效果等措施来改进农村应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乡村金融活力,以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互联网金融通过重新发现和有效运用客户资源价值,对零星、分散的客户和资金进行碎片化集合,最终依靠"规模和组合溢价"形成增值诱惑,直接导致商业银行负债规模增长放缓、活期存款占比下降、净利差收窄。本文以湘潭辖内部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变化为样本,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中部四线城市银行机构负债的冲击及未来趋势,提出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负债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