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回顾三十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惠及面最广的一次高速经济增长。过去三十年,中国保持了大约9.5%的年均增长率,入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360美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舒孙 《宁波经济》2004,(5):32-34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当人类拿起第一件木器,就在文明中烙印上了森林的印记。从采果果腹、树叶蔽身到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从竹简刻字、木版印刷再到现代森林经济等,这些无不是森林影响着人类衣食住行,寄托着精神享受的印证,也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不止如此,森林不仅以其极丰富的资源宝库孕育了人类的文明,同样与人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学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前提。人类物种产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系统。作为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分析,以历史的、唯物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主张实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逐步深化,着眼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税收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模式来考察,进入文明社会至今,人类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到对技术的自信和对"人定胜天"的执着,进一步到对协调发展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着手实施,无不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自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为人类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努力,但总体来说,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不大,危机依然如故。因此弘扬和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等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环境恶化到今天的地步,主要是人类没有正确对待大自然、非理性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生产造成的。生态文明、绿色创新是拯救地球生态圈、实现人  相似文献   

7.
人类匆匆走过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自认为已经到了信息文明时代。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人类已经走到了环境与资源的绝境了呢。显然,文明需要重新定义、价值需要重新选择、社会需要重新构建,这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政民 《发展》2011,(12):23-25,28
生态文明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同时,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确定下来,继而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重要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这既是对我们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环保时代兴起绿色设计刘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地球日”来临之际发表报告说:“从饮用水、空气到海洋和森林,整个地球环境全面恶化。”人类需要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地球,拯救自己。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跨人了工业...  相似文献   

12.
树环境道德创绿色文明张继河/邹城市环保局局长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质量的优劣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几年来,我们邹城市环境保护局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省第六次环保会议上,捧回了全省“水污染防治先进单位”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了。种种社会生活的迹象表明: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没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都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今天,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也越加依赖于文化机制的建设。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野蛮发展到了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  相似文献   

14.
<正>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各种环保节能的政策、措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明生活发展趋势,但是节能环保需要我们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山西涤纶厂退休高级工程师王泽新几十年投入到聚酯产品研究上,发明出高粘度聚酯液相连续缩聚装置。  相似文献   

15.
立足先导产业 迎接全球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迎接这一轮人类新文明的挑战成为世界强国,同时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双跨越,肩负起世界经济繁荣板块东移、科技文明复归、社会制度创新的重任。我们要立足先导产业,构建先导产业集群,打造先导产业工业园区,提升国家竞争力,催化社会能力,迎接全球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告别了贫穷落后,走向了不断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现代人民民主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西藏全体人民成了管理西藏社会的主人,成为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民的地位和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代化事业空前发展,在不断改革开放中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十年。从世界范围看来,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年中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就:人均GDP实现了8.4%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3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刚刚开始探讨转型问题,随着经济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加入WTO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过去五年来中国所制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战略,也体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一、医药产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而生物医药又是这一朝阳产业中的“黄金增长点”医药产业是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化产业 ,它已经成为国际交换量最大的15类产品之一。从总量上看 ,据预测 ,2000年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美元 ,到2010年达到6800亿美元 ,增长速度也名列各产业前茅。医药行业潜力巨大 ,前景非常看好。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今天的信息文明。现在 ,一场新的文明已悄然开始 ,那就是划时代的、影响21世纪的生物文明。在已有的文明基础上 ,人类的生存、交流已不再成为首要问…  相似文献   

19.
天下     
《中国经济信息》2013,(24):12-13
永远的“自由战士”——曼德拉 能在有生之年,被称为伟人,95岁的纳尔逊?曼德拉当之无愧。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走了。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到中国北京,从各国总统到普通民众,从黑人群体到其他肤色群体,几乎所有人都在缅怀这位“自由战士”。  相似文献   

20.
一、高技术投资在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地位。(一)高技术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支柱在自然经济的时代,科学是与生产相脱节的。只是到近代,特别是现代,商品经济把科技纳入经济环境,科技与生产越来越紧密。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以不断积累知识创造新兴技术的进步史。“一般的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