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随之而来的是信贷紧缩,尽管欧美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至今无法改变这种信贷紧缩的局面。中国则不然,2008年10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即在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立即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或超高速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政策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其目标主要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认真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取得了新的成效。近日,央行再次重申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抑制依然旺盛的信贷需求,防止投资反弹。鉴于一季度CPI上涨达到8%,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正在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这类泡沫是属于危险型的“信贷繁荣泡沫”。如果我们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可能继续吹大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也必将为此付出不菲代价。  相似文献   

4.
上半年,经济金融总体高位运行,政府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准备金和税率等多种手段,基本上保持了货币供给的总量平衡,保证了信贷投向的合理分布。但当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逐步显现,下半年央行应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抑制通货膨胀,限制资产泡沫的大规模形成。  相似文献   

5.
上半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目前,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已适度放宽。这显示出货币政策有轻微放松的迹象与信号,预计央行近期不会加大紧缩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的政策力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银行7月11日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根据数据,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北方经济》2010,(1):45-45
2010年中国经济基本开始向好,GDP两位数增长、股市持续上行、出口开始缓慢回升、通货膨胀率过高的机率不大,尽管经济结构、信贷结构、市场及产品都面对着较大的调整,但国际市场最为关心的是全球各国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何时退出、美元强上升及资产价格泡沫吹大。  相似文献   

8.
连平 《上海经济》2010,(1):82-83
信贷高速增长的功与过 2008年中国信贷增量是4.6万亿,而2009年前10个月放贷已经达到9万亿左右,2009年前10个月的信贷额已经是2008年全年的1倍。信贷如此迅猛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带了许多影响。然而到现在为止,从大量媒体中看到的材料、各种分析讨论,对其批评者居多。信贷增长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资产价格的泡沫、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产能过剩等。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中央银行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决策和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密切配合,联手对过快增长的货币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加以“降温”,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和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调至17%的调控目标以下。但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过度,货币供应量增速下降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值得关  相似文献   

10.
易宪容 《新财经》2009,(8):35-37
信贷超高速增长及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不仅导致地方政府的融资疯狂,也让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楼市。这种势头如不加遏制,将导致整个中国经济泡沫越吹越大  相似文献   

11.
苏剑 《中国报道》2008,(2):68-71
2007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重要信息: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经历了连续四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为了应对当前宏观经济局面,政府对2007年物价连续上涨、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等宏观形势进行了准确判断,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功成身退,“从紧的货币政策”登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刺激措施以及信贷扩张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它们能否拉动经济复苏,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信贷扩张的结构增长是否有其合理性,会不会引起大量的不良贷款?信贷的结构是不是合理与效率又怎样?地方政府和银行投资的扩张冲动,是否盲动?2009年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走向以及货币政策,究竞应该往哪个方面走?本期金融圆桌会议以“信贷扩张与经济复苏”为主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致各商业银行在经济危机前期投放了天量信贷。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天量信贷没有立即导致通货膨胀,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繁荣,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诸多固有特性,天量信贷在后危机时代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会通过诸多传导机制影响到自愿性就业,形成新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日前在京指出,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币值稳定为代价。戴根有说,保持币值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对内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指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健全,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必要的。他说,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我们强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住房信贷、出口信贷、农业信贷等政策,及时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币值稳定。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季度,央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货币信贷总量,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均出现回落,金融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连续高位运行,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矛盾、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中央决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国家加强宏观涮控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为浙江经济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已经成为当前浙江经济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年初以来,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调节货币供应。上半年存贷款增长较多,至6月底货币信贷增幅有所回落。总体看,当前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相似文献   

18.
唐元蕙 《特区经济》2013,(12):11-15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进行相同的政策因素解读。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与泰勒规则的比较发现,不恰当的货币政策扭曲了市场基准利率,释放出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危机前的低利率政策助长了房地产信贷的过度膨胀,成为次贷危机的政策因素;而后危机时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次扭曲了市场的基准利率,没有达到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是将美国政府拖入了债务泥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可能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了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2008年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出现重大逆转,即由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央行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从而使得2008年11月之后,商业银行信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徐俊 《上海国资》2011,(1):40-41
企业信贷形势,主要取决于明年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而货币政策走向,已渐趋明朗。即无论是目前物价上涨趋势和近两年的货币发行量,还是对输人性通胀的担忧,2011年政府都会适度控制货币的增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