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与体育锻炼老年人群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特征。旨在为政府社会开展实施老年人体育发展决策提供意见,以促进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商》2015,(5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神木县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神木县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年龄主要集中在60—65岁之间,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以老年舞蹈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大部分都在广场。研究表明:锻炼的目的以闲暇娱乐、增进健康为主,但由于受场地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长期只坚持一个项目,且锻炼方法简单化,不利于锻炼的坚持和相互鼓励。  相似文献   

3.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主要手段。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学生体质较差,体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问题,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昌羽绂 《北方经贸》2012,(5):140-142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齐齐哈尔市企事业机关干部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目的在于了解齐齐哈尔市企事业机关干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基本情况,为齐齐哈尔市企事业机关干部体育锻炼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商》2015,(7)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据统计法,对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促进成都市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更好地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路径分析法,以饮食方式、体育锻炼、社会参与和睡眠质量等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社会经济地位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效应及其路径.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对我国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职业特征的影响不显著.路径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自评健康的总效应为0.094,其中直接效应为0.019,中介变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075.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总效应为0.144,其中直接效应为0.083,中介变量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061.因此,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并且通过中介变量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弱于直接效应.政府在制定健康老龄政策的过程中,除应重视经济支持、社会保障等因素外,还应重视睡眠质量、饮食方式、体育锻炼和社会参与等中介变量在老年人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建萍  刘意 《中国市场》2008,(39):116-117
本文对我国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结合我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优秀做法,提出从拓展课外体育活动来吸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河南省高等职业学院校学生的进行研究研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河南省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育教学反馈情况来看,河南省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普遍较好,但是实际行为较为滞后。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较为鲜明,符合大学阶段大学生以校园生活为主、追求消遣娱乐和兴趣爱好发展,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特点。高职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从参加的时间安排上、参与的次数以及影响他们参加的因素上看,他们的课外体育参与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管理松散,参加的主动性不足,每次活动时间不足、每周活动次数较少,高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计划性较差,场地不足制约了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口头访问等方法对铁岭市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进行了调查,结合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旨在了解铁岭市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的认知度、健身方式等实际状况。研究表明:居民对全民健身有了深刻的认识,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加强,身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农村体育能够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但生产、生活中的体力活动是不能够等同于体育活动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健康的需求日愈强烈,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全社会人员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日益深入的高校改革,高校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并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重视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老年社会的问题,以及老年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幸福感等,这些积极作用对于减少社会在老年人医疗保障中的支出、加强老年人社会交往及参与权利、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是清华大学张威老师对体育教学目标下的一个结论.毋庸置疑,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保证优质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3)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影响因素和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认识不够深入,参与较少,同时参与项目比较单一等情况。对此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力宣传,加大对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增强学校对课外体育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因为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当今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体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标准,而学校体育的教学宗旨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承担起健心的重要责任。一、体育锻炼的含义与作用体育锻炼是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跳绳、舞蹈、游泳等。对于体育锻炼对人产生的效果,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明确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有很大益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仅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强,学习热情高,情绪控制好,意志坚...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体育学院教师的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及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体育锻炼,但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大部分的教师,一个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同事,家人和朋友更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锻炼的一部分。对不同年龄组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形式,时间,等的工作量是最大的因素,阻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诸如运动兴趣,意志力,同伴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儿童教育等方面对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6)
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够促使人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查阅,然后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并科学地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分析,大致了解了现在人们的普遍的生活情况,最终得到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们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本文最后总结了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锻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楠  ;张峻熊 《消费导刊》2014,(5):235-235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由于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加强农村体育宣传、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商场现代化》2012,(21):226-227
目的:为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比较非体育专业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相关行为情况。结果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多与健康不相适合的行为,提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与健康相关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情绪改善的功能,从而深化对体育锻炼的健心功能的完整认识,为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和运用体育锻炼为手段和途径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