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以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进的DEA-IDEA模型定量地测度我国2011年农产品物流效率水平,并对各省、市、自治区农产品物流效率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传统模型测量结果显示,2011年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在三大地区中最低。使用改进后DEA模型(IDEA模型)后,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差异却有所减少。除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区域已不适合继续扩大农产品物流规模。同时发现农产品物流业从业人数和农产品物流总额是影响农产品物流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6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相一致。通过收敛性检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赵峥  姜欣 《企业活力》2013,(3):72-78
区域创新效率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以2000-200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波动性较大,各地区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东部地区在三大地区中期初、期末的创新效率值最高,其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创新效率差距有所扩大;(3)全国总体及西部地区在创新效率存在收敛趋势,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收敛趋势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朱艳华  许敏 《财会通讯》2014,(2):105-108
本文基于各省市高技术产业2003—2011年相关数据,对高技术产业R&D效率及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省市R&D效率整体趋于上升阶段,R&D效率增长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东部地区R&D效率偏低,而中西部R&D效率较高。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整体上存在收敛趋势,在一定时期内R&D效率趋于稳态;全国和西部内部R&D效率差距正在扩大,而东部内部R&D效率差距较小,表明我国地区差异明显且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全面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绿色经济效率,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东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而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潜力还需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鉴于此,应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扩大数字技术在传统领域中的创新应用,从而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经验层面检验了FDI对东、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在FDI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FDI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不必然导致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正向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与人力资本相结合,FDI对中国东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低于地区自身研发资本投入带来的作用效果;对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受制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FDI只对西部地区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产生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2005年与2011年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可以得出:我国区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虽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无论是生均经费水平还是区域内差异的“东高、中低、西平”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且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差异仍在扩大;中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不够明显,但是基础较为薄弱、增速较慢是制约中部义务教育长足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1985年~2006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变量影响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和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显著,出口方面,西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东部地区出口下降0.51%,而西部地区下降1.36%;进口方面,中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西部地区进口下降0.56%,而中部地区进口下降1.65%。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3—2010年间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效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次之,西部地区的城市效率最低。在考虑了非合意产出之后,中国的城市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降低,其中东部和中部下降较为明显,而西部则有小幅度上升。以此为基础,通过动态面板的Tobit模型分析集聚因素对城市效率的影响,总的说来,集聚对城市的效率是有着正的影响,但是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大城市,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今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依然主要是大城市发展和东部城市化过程,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城市与东部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体系的协调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小西部、大西部与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改革开放后,国家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行梯度推移战略。当时的西部由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0个省、市、自治区组成,权称"小西部"。西部大开发后,国家把中部的内蒙古和东部的广西两个自治区纳入西部,使西部扩大为12个省、市、自治区,其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近70%,堪称"大西部"。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两阶段研究框架分析分税制改革以来(1994~2006年)中国各省级政府消费支出的效率、区域差距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第一阶段,运用DEA非参数方法,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产出,核算31个省(市、区)政府消费支出的效率得分,并描述支出效率的区域差距演化;第二阶段,利用面板数据受限Tobit模型,以各省(市、区)效率得分为因变量,分析政府消费支出效率区域差距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支出效率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自分税制改革以来逐年缩小,尤其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效率差异在2006年前后已基本消失.区域间政府消费支出效率之所以出现了明显的趋同,既得益于中西部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也得益于人力资本在区域间分布日趋平衡.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集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利用EllNon和GIaeser提出的V指数,对1987年-2011年间中国制遣业15个2位数行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现出整体增长态势,但2008年前后开始下降,出现倒u型;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制迪业集聚水平差异在持续扩大,两个地区的集聚走势构成“喇叭形”;但2008年后东部有重新集聚的趋势,西部的制造业却在_直扩散。这对我国在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提供了经验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提高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11-2020年我国30省份及四大经济区域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Markov链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差异、演化特征及规律。研究发现:我国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效率2015年后提升迅猛,存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差异特征,但近年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区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各区域演化特征为:东部发展趋同化显著,中部近几年提升迅速,西部具有两极化趋势,东北整体较为均衡;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特征和“马太效应”,并具有外部性。  相似文献   

15.
雷盟  陈焰  王艺 《物流技术》2022,(2):38-43+132
基于2003-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分析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研究发现,就静态角度而言,我国物流业能源总体效率为0.62,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在观测期内东部沿海地区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西南地区效率最低。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Malmquist指数均值为0.988,说明物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了1.2%,下降的原因是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全国八大区域中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Malmquist指数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技术进步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物流政策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我国物流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绝对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中国生态文明呈现了由高到低逐渐递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物流低碳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来衡量物流低碳经营方式,将物流业引向低碳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的经济低碳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以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物流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考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固定和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均衡有效前沿面对2016-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低碳效率进行了静态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30个省的MPI指数,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角度来看,六年间我国整体的物流低碳效率较高且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省份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明显的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从地区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效率最高,中东部地区效率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效率最低,双方差距较大。基于物流业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结果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2002年的全国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表明,我国以往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经济增长基本格局已被打破,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居中、中部较慢的增长态势.2003年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然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小于西部地区2.8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各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测算结果,用系统GMM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东、中、西部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最好,中部次之,西部较为落后。而在时间维度上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整体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与整体表现一致,都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而对中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利用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中采用虚拟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11年全中国的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房地产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虚拟变量为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两个变量,其它影响变量为城镇居民人民币存款储蓄、城镇居民真实需求(常住人口数)、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并结合方差扩大因子法得到了这些影响因素和房地产价格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