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和《金锁记》中的两位女性有着让人同情的悲惨命运,但也有着令人发指的变态心理。从她们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这些客观因素上分析,发现两人的出身都属于社会下层,受过不高的教育,都置身于残酷的封建文化环境里,而且同依附于男权社会。从她们的性格、情理、爱情婚姻观这些主观因素上看,她们都有相同的阴暗性格、相同的自卑心理,以及严重缺乏安全感,但在对命运挣扎的方式和力度方面两人的表现有所不同。从她们的生存环境和变态心理可分析得出,封建文化压抑下的女性都悖离于自然的、有生机的人性,封建文化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摧毁性。  相似文献   

2.
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与张爱玲的《金锁记》中,都有一个与传统和时代格格不入的“疯女人”。这两个“疯女人”历来被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负面形象,然而正是这两个“疯女人”却以独特的方式言说了女性这一性别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不幸。  相似文献   

3.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特征通常被称为“税收三性”,是区别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税收是否仍然要坚持其固有的三性?我们认为.在任何历史条件下,“税收三性”都是税收的形式特征,否则不成为税收。“税收三性”的形式特征和协商性、整体有偿性和可调整性的本质要求是依法治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准确把握这一点.对坚持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狼图腾》作为以狼为故事主线的文学作品,其主要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北方内蒙古地区发生的人与狼之间的故事。该故事一经问世便引发了社会上的普遍思考,从而诱发了人类在社会发展、狼性认知、文明建设上的反思。可以说,通过阅读《狼图腾》,人类踏上了一场探寻心灵的旅程,驰骋在异域风情的内蒙古草原之上,见证着"狼"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进而引发出对自身行为与思想意识的深刻自省。因此,本文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之上,通过阅读《狼图腾》,分别从危机预警、"狼性"领悟及文明反思等三个维度,解读《狼图腾》带给人类的生活启示与发展引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妻妾成群》中的颂莲与《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形象分析,揭示造成两位女性人物悲剧人生的共同的社会根源:在男权社会中男权意识与婚姻重压她们的精神和肉体,最终葬送了她们的幸福,使这些原本天真纯洁的女性不得不进行苦苦地挣扎.甚至绝望地报复直至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6.
《美狄亚》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灵魂的冲突,形成巨大的悲剧艺术效果。《氓》以含蓄的手法处理人物心理活动,而更为关注社会伦理问题。中西两种文学的不同特质,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西方文学侧重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而中国文学则侧重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关于《看不见的人》的研究都是围绕男主人公以及他周围的男人们,而没有关注到其中的女性人物。她们大多是无名无姓、没有自己的声音。本文将借用美国学者Anne Folwell Stanford的两分法,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笔者发现黑人女性更多地扮演"母亲"形象,而白人女性大多扮演"诱惑者"形象。她们依然没有摆脱白人男性社会赋予的刻板形象,都是以与男性的关系定位身份,人格化特征不明显的人物。本质上,她们是"看不见的女人"。  相似文献   

8.
《围城》写于20世纪40年代,一经发表便被誉为是一部新版《儒林外史》。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用大量笔墨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女性人物的描写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通过知识女性形象的独特描写,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轨迹。尽管她们的境遇不同,命运不同,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她们各自的经历却赋予了她们共同的特征。本文笔者仅从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女性形象人手对她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剖析,并就此提出自己关于知识女性人生观的看法。所谓知识女性,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涵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是指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的这样一群女性可以称之为知识女性群体,她们之间的共同的特征如下:群体特征一:接受良好教育,改变社会地位在旧中国,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正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没有读书识字的自由。这一切严重压抑着女性的身心,命运无法由她们自己来主宰,她们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围城》中的知识女性正是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力争摆脱男人的束缚,进而主宰自己的命运。主要表现在:鲍小姐由未婚夫李医生出资,一个人到英国伦敦学习产科两年,回国后与李医生结婚并一同挂牌行医;苏文纨在法国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孙柔嘉大学毕业,由赵辛楣引荐到三闾大学任教;在家养病的汪太太,“中国画和钢琴”是她嫁妆里代表文化的部分,好比其他女人的大学毕业文凭和学士帽照片。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种小学课本——《语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民族知识的"量"和"质"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课本中的民族知识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普遍使用"酒"这一意象,作者借酒喻景喻人,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人物特征和家族社会背景,也为后人了解其中的酒文化提供了参考。酒文化极大丰富了《红楼梦》的社会内涵和人物形象,据此,论文将对《红楼梦》中的酒文化做出具体详细的分析,探索其中的酒文化奥秘、酒文化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1.
方方的小说《树树皆秋色》、《出门寻死》以她对"女性生命运的关注"的取向选取女性日常生活的原生场景描写,她们的消费行为蕴涵的符号标识了她们各自的阶层和群体,显示了她们之间的区隔,读者可由此体察作品人物.传统习俗与文化将女性消费作了亚范畴地位的规制,女性的消费也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的.她们既有通常的男权社会所期待的女性角色的消费,又有中国式的女性代理消费.通过文化分析研究,可对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能够深入当代消费社会机制的更为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半生缘》(《十八春》的改写本)中的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两个风格迥异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各自扮演的女儿角色和妻子角色具有很大差异。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人性刻画进行平行探讨,可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作为思维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因此,隐喻翻译也要受到源域和目标域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性、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红楼梦》中的大量植物隐喻不仅刻画了人物的个性,映衬着她们的命运,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饱含民俗文化。《红楼梦》两大经典英译本在植物隐喻翻译方面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14.
杜十娘,是《负情侬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两部作品的杜十娘形象,一般研究者认为与《负情侬传》对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对于杜十娘这一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显得生动灵活,尤其是对于杜十娘言行与个性的充实,使得杜十娘这一智慧、坚贞的女子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光彩照人。但两部作品中的杜十娘形象,不论是思想还是性格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她们各有特点,不可简单地以孰优、孰劣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试将《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与《哈姆雷特》中的奥菲丽娅两个人物的社会背景、二人疯癫的原因以及反抗社会的媒介作出比较,在分析出这两人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时,也分析了导致两人悲剧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后一个中秋之夜的感怀惆怅之作,可谓是流传千古的诗词精品。现代翻译大家们都对其跃跃欲试,其中John A.Turner和许渊冲两个英译本在音韵、遣词造句及意象表现方面不尽相同,但在体现原词艺术风格上都各有所长。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的再创造,向读者展示了这首词的现代魅力和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复杂的悲剧女性——爱碧,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武则天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低等动物,母爱是天性。虎毒不食子,作为母亲,杀死自己的孩子,她们是可恨的,但是在当时特有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她们又是可怜的,不能简单地批判她们离经叛道、心狠手辣、蛇蝎心肠,其实她们是男权社会的反叛者,是残酷现实社会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在启蒙话语的激励下,走向社会。她们一方面失去家庭的庇护而身在母爱缺失的焦虑之中,另一方面经历了寻找爱情和男性同谋者的失败。在社会的重压和内在困境的合力下,他们选择了放弃。她们不是勇敢地去面对现实,而是退回女儿国中,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精神独立。《海滨故人》没有树立强者意义上的时代新女性,但它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得以一窥彼时女性选择的艰难和她们在时代风雨中的遭遇及挣扎。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  相似文献   

20.
《荆棘鸟》是20世纪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克里利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文章运用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荆棘鸟》中菲奥娜、梅吉两位母亲形象,揭示她们在父权社会压抑下的不同反抗形式。菲奥娜在父权统治下表现出沉默式的屈服,而梅吉一直努力抗争却以失败告终。但在德罗海达这片土地上,母亲角色仍在延续,这体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自由爱情的美好理想最终将会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