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宇宙观和生命时间观与南朝志怪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汉代之后佛教佛典的大规模传入,给中国士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极富玄想色彩的宇宙空间观念和生命时间观念,这些观念深刻的影响了南朝志怪小说,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在宇宙观方面,志怪小说中出现了佛教的地狱世界,及对这种地狱世界作类似于佛教佛典中的种种描绘,还出现了类似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空间结构。在生命时间观方面,志怪小说中出现了诸多"三生"故事及死而复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大量鬼怪神仙的故事反映了远古鬼神崇拜的心理。原始思维中的情感对志怪小说及作者的审美情感有着双重的渗透作用,具体表现在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激情与原始宗教、巫术情感十分相似;同时,它还表现在原始宗教、巫术等思维左右着志怪小说中的审美情感。这两种渗透使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了某种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小说作品中,尤其是反映湘西民族风土人情的小说,大量应用了歌谣,可以说歌谣已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中的歌谣进行文化人类学分析,以挖掘湘西民族独特的爱情观、历史文化观和宗教观等内涵。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中的"亲子之爱"呈现出"彼此隔膜""脆弱残破""悲剧底色"等特质。小说中"亲子之爱"的描绘,在审视交织着批判的立场下呈现出一种从旁支走向主线、从解构到重建的趋势。萧红在小说中对"亲子之爱"的描绘,既是作者亲情观在小说中的投影,也是作者独特文学创作观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是清末民初我国小说界的一种流行的小说批评观念与方法,它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评价和界定我国小说,这不但反映出一个转型的时代的独特的小说观,而且让我们对透视小说批评如何在学理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试图解析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试图阐明由当时学人的自觉而开放的中西比较观念开创出的动态而巨大的理论空间对当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中,女性小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它不仅极具性别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世纪的时代精神.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女性小说的创作者对"现代性"进行了执著追求.本文正是从梳理女性小说的"现代性"入手对女性小说进行观照,考察它的精神品格.文章认为20世纪的女性小说在真切反映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时,更鲜明地体现了追问"现代性"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玛丽.索恩是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索恩医生》中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索恩在从想象阶段自我人格的分裂到象征阶段努力建构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我,勇敢、坚强地突破情感困境,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而对她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历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罗洛普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作品,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的故事。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顿悟"写作技巧实现了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分支组成,不能不受到汉民族文化传统的浸染约束,即便进行革新也都要打复古--恢复传统的旗子,因而造成文体的发展缓慢而持久.到了清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西方文化影响着中国,这时出现的小说在观念、创作主题、题材选择、叙事模式、艺术表现、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儒林外史》文本中反映出的对传统及现实态度这一角度,对古典小说的模式与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灵魂与品格。"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三纲五常"的礼制尺度等造物思想对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气质、美学意蕴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网络玄幻小说与中西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在原型、神话色彩、生命意识以及叙事模式上受到中西神话原型及原型背后的故事的影响。网络玄幻小说将其中可以利用的原型故事拿来为己所用,对其进行重述和演绎,使古老的神话在信息时代全面复活。这种现代化的复活,不仅展现着传统文化绵长悠久的生命力,而且体现着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在田园诗歌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自然观。陶渊明的自然观有三个着力点:自然是美和善的;自然有"真",是灵魂的归宿;人面对自然应"委运化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其早期形态都具有说唱伎艺传统。本文通过梳理小说与戏曲的文体源流关系、二者故事题材的沿袭流变以及创作手法的交流状况,展示了二者同源异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14.
2014年麦家的经典小说《解密》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故事人物神秘,情节曲折传奇,掀起了中国谍战小说的热潮,影响巨大。而读者在接受美学研究法中位于中心地位,期待视野又是接受美学中重要的概念。因此,本文将从读者期待视野的角度解读麦家《解密》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在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不仅数量大,内容也极为丰富。在拟话本公案叙事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这就是在叙事中加入"梦",情节的发展都因"梦"而展,因"梦"而转。"二拍"中公案小说共有25篇,其中涉及梦的就有6篇。就表现形式而言,这些梦主要有顺叙、插叙、倒叙三种形式,在小说中分别起到了预示、提示、解释等作用。这些梦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丰富了话本小说的叙事艺术,而且往往作为破案的直接证据,体现了民众对法律另类的解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的《吉姆爷》讲述了主人公吉姆在遭遇帕特纳号事件之后,漂泊于各港口之间并最终来到了给自己生命划上句号的帕图森的故事。弃船事件留下的阴影加上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让他深感孤独,渴望着他者的认同,同时小说中叙述者马罗反复强调"我们中的一员",传达着一种强烈的种族优势感信号。本论文从帕特纳和帕图森两词的拼写入手,结合康拉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小说的的主题之一,解读作者创造这两词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17.
对"80后"青春文学的讨论,大多着重于青春的"颓废""感伤"一面;而"青春"的关键是成长,它除痛苦、迷茫、感伤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主题。徐璐的小说作品异于主流"80后"青春文学的感伤风格,通过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的成长故事,传递了坚韧、自信、向上的青春气质。本文从小说中人物的成长经历着手,通过对他们在不同情况下体现的青春个性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徐璐小说独特的"青春美"。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押沙龙!》,运用多重声音进行故事叙述,反映了他生活的多元社会。多重叙述声音可使小说意义呈现多面性,可使人们对故事产生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小说评点是盛行于明清时期的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金圣叹可谓是小说评点之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揭示小说的写作技巧和美学特征,这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以其独特的批评实践讨论了许多前代被忽视的小说中的创作理论、文法等等问题,成就斐然,贡献卓越。对于他的文法观历来争议很大,因而对釜圣叹关于《水浒传》中文法的含义,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具体的文法观以及对此存在的误解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因特殊属性更容易成为小说设置的背景空间和故事场所,在明清时期小说中,北京和南京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成为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对"双城"。到了清末,随着上海的迅速崛起,上海成为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从而与北京构成了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一对"双城",在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对比书写较多。随着小说"双城"的转移,小说中的北京形象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