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上年同期有所缓解,但季节性,时段性电力短缺矛盾仍然突出,总体呈现“前紧后松”的状态。预计下半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出现在三季度,缺口约为2500万千瓦,进入四季度后,随着大量新增机组的投产,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有明显好转,缺口减少1000万千瓦左右。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力市场供需形势2004年综述及2005年分析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全国电力缺口预计最多在2000万千瓦左右,一、三两个季度缺电比较严重,三季度迎峰度夏期间仍然是全国缺电最为严重的时期。华东还是全国最紧张的地区,但程度将有所减弱,浙江、江苏缺口较大,福建受来水影响明显;华北总体供需基本平衡,河北南网、山西南部和内蒙西部等地区仍将缺电;  相似文献   

3.
氦气是国家战略性稀缺资源,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国防军工、航空、核工业、微电子、低温科学等高科技领域。从全球来看,氦气资源和产量分布相对集中,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拉动氦气价格维持高位。全球范围内一批氦气工厂正加快建设,预计2023—2025年将呈规模化释放,可有效缓解全球氦气供需紧张态势,并将形成美国、卡塔尔、俄罗斯为主的供应格局。中国氦气资源供应短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对外依存度过高,氦气供应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氦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主线,加快构建氦气全产业链支撑体系;给予氦气资源勘查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氦气产业投入;支持低浓度氦气资源实现效益开采。建议国内主要油气企业大力开展氦气资源调查及战略选区评价;高效实施氦气资源开采,构建涵盖开发方案、配套工程、经济评价等综合标准体系;持续加强氦气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积极拓展氦气多元化进口渠道。  相似文献   

4.
2004年,“煤、电、油、运”再次发威,不仅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大事,也是媒体热用的关键词,更是各类用户的心底之痛。原油对外依存度突破40%,国家先后3次组织铁路部门突击抢运电煤、煤炭平均价格上涨15%、国家先后两次上调电价,显然,燃煤之急、缺电之虞、少油之忧、运输之困,合力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制约瓶颈。那么2005年这种制约将会怎样?煤电油运依然如此紧张吗?本刊本期推出煤电油专题,  相似文献   

5.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聚酯生产的重要原料,也是聚酯产业链中的关键产品。重点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国内PTA产业供需及盈利情况,对十二五期间国内PTA产业的供需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PTA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路客运高峰负荷定价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铁路客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铁路客运具有的双高峰、高峰固定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现行定价体系导致需求相对过旺,供给能力难以迅速增长;必须在考虑需求弹性和交叉弹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国铁路特性科学制定客运价格。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定价原则所涉及到的变量进行了实证测算,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预测我国碳排放量的变动趋势,对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利用中国1997~2011年碳排放数据,分别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模型、灰色模型、二次指数模型建立中国碳排放的单项预测模型;(2)采用标准差法进行非负权重分配,建立了中国碳排放的组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单项预测模型。(3)应用该组合模型对中国2014~2026年的中国碳排放量。预测表明,中国碳排放存在较大的减排缺口,碳减排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及电力需求情况,从供应侧和需求侧对1季度电煤供需状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对2季度电煤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展望,预计2季度全国电煤供需将呈“首尾局部偏紧,中期总体平衡”的基本格局。针对当前电煤供需矛盾及成因,提出了疏导电煤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4年,燃煤之急、缺电之虞、少油之忧一起构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刊今年第1期曾就此做过专题。除对2004年这三大行业的运行形势做了回顾、综述外。还对其在2005年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时光荏苒。2005年已时间过半。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敏感期。石油和化工的上、下游行业上半年情况怎样?下半年走势如何?应读者要求。本刊本期特邀煤炭、电力、油品、建材行业的有关专家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为行业把咏。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电力供需分析及2006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电力供需矛盾开始出现缓和,作者对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并对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对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根据分析预测结果,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由缺电向基本平衡过渡,自2002年以来这一轮全国性缺电局面将于2007年全面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罕用药产业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罕用药产业政策指国家对罕用药产业活动所进行干预的法律或政策的总称。实践证明,相对完善的罕用药产业政策,对纠正市场失灵、推动医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维护罕见病患者社会权益以及减少社会运行成本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指出以产业政策推动我国罕用药产业发展正当其时,在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张现阶段罕用药产业政策应当以价格调整为导向,形成以价格补贴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在论证罕用药价格分析模型后,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基于我国国情,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也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差距过大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成三地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财税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的深入研究,并针对该区域的财税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了缩小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运营模式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构成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同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演变,概括了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并就中国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模式的再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3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基于该3个变量的数理模型,并建立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U 型”关系,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倒U 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主要是由自身引起的,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CGSS2006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教育发展差距都十分显著,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获得的收入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此外,“受教育程度”因素已经成为仅次于“有事业心和进取心”因素的影响居民事业成功的第二大关键因素。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必然是造成我国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想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 PVAR模型研究了我国1998~2012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短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缩小作用,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并不一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存在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缺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效果,同样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碳排放约束视角出发,实证考察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差异性和产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缩小全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省域间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考虑碳排放约束,发现碳排放约束正向调节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抑制了产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正向效应;最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两个子维度在产业智能化和区域经济差距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涉及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企业组织与创新、产业组织与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新政策研究、创新案例研究等前沿内容.反映了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关于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大银行具有规模优势,但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最佳规模是位于一定区域之内的。同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要受到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指标分析、“生存竞争法”分析,以及Translog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最大”并不是“最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