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阶段存在把公共外交向文化外交方向牵引的趋势,公共外交实践中同样更加偏重文化领域,以至于无法明确区别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等其他非传统形式的外交。公共外交最早发轫于美国,对美国公共外交的研究是准确认知公共外交的基础。作者以美国官方资料为文本分析对象,以具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检验公共外交理念,试图找出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研究发现,公共外交之所以确立并演变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它与其他外交形式不同,有着明显、直接的安全利益导向;以各种手段影响外国公众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外部威胁,是美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作者由此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不应偏离安全利益导向,应把重心放在化解中国崛起的困境上。  相似文献   

2.
书架     
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相似文献   

3.
九一一事件以及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引发了欧美学者对公共外交缺位及其复位后能否奏效的深层动因的考察,并由此带动了学术界对全球化时代新公共外交的研究热潮。与传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的"新"主要体现在:强调行为主体多元化,并且更多聚焦非政府行为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职能;关注以Web2.0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活跃所引发的海量信息生成及其为公共外交专业工作人员带来的严峻挑战;强调公共外交与国内公共事务相一致原则,淡化传统公共外交信息传递"内外有别"的传统套路;关注对公共外交实施效果的考察,其中,公共外交的目标能否与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相一致,公共外交的主管部门在官僚机构中的角色定位成为关乎公共外交成败的核心要素。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在全球新公共外交的宏观语境下进行,为此,作者挖掘新公共外交的内涵,透视其发展态势,以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郝丽婷 《魅力中国》2014,(12):294-294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运作机制更简单,主体更丰富,信息更多元,互动更明显,是一种全新的公共外交形式。新媒体公共外交到底有哪些不同?我国在这方面有哪些实践运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层面,本文通过国际关系学与传播学分析了新媒体外交兴起的条件、运行机制、变化特点;实践层面,总结了我国新媒体公共外交实践、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开展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田艳华 《改革与开放》2014,(20):45+47-45
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标志着我国公共外交开始由幕后走向幕前。本文从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重视公共外交的原因及如何提高公共外交三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外交作了简单分析。加强公共外交是我国国力增长的反应,也是对我国目前公共外交不足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德公共外交能增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深化中德对话与合作机制,促使德国公众摒弃对华负面认知,确立对华正面积极的认知,进一步促进中德关系的发展。尽管对德国开展的公共外交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制约了中国对德公共外交的成效。中德双方的认知目前还存在很大不对等性,德国民众对中国认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中国面临着挑战。为了促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大力开展对德公共外交很有必要,我们要加强有针对性地对德公共外交的措施,这样也能满足德国了解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王国英 《魅力中国》2014,(20):223-224
随着软实力理论的发展,通过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较高的国民公共外交素养对提升国家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目前学术界对国民素养的相关研究,借鉴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对国民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国民公共外交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国民公共外交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以期对我国国民公共外交素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进而达到提升国家形象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书架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作者:檀有志出版:时事出版社定价:56.00元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的政治实质是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公共外交不只属于文化和传播学范畴,更属于国际政治学范畴。公共外交是国家运用特殊权力手段,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外交行为。作者分析了公共外交运用权力的方式,指出公共外交发挥其社会接触功能、适应相互依赖的新安全环境、丰富国家开展传统安全竞争的手段、巩固重要安全关系、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维护国内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功能,阐释了公共外交在国家海外利益扩展和保护、应对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和文化摩擦、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从公共外交的政治基理出发,中国外交应当从多个方面推动外交的整体转型,其中包括对外国社会的有效接触、外交工作的价值观支撑、外交政策的政治传播分析和话语权掌控、外交博弈中的对内社会动员等,加快提升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重大问题上的公共外交水平。  相似文献   

10.
苌静  苗雨丰 《魅力中国》2014,(13):279-279,291
毛泽东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其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外交思想,吸收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外交思想吏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理论渊源的探析。既是掌握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科学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认识和研究中国外交历史乃至当前外事工作的可靠素材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实习记者李慧)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2012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了"中美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的学术研讨会,以推进公共外交的研究工作,并为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献计献策。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汉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等机构的近20位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国公共外交的举措及面临的挑战"、"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与问题"以及"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中,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全方位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功能,论述并分析了与时俱进地发展公共外交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王泽端  张佳熠 《魅力中国》2014,(17):277-277
学者金子将史将公共外交定义为提升本国形象,加深外国对本国理解,以国民为对象而非政府的对外外交活动,包括政策发布,文化交流等。而在这其中大众传媒是重要部分。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所形成的新时代“微博外交”正是当代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的研究,试图管窥国外对华公共外交,并希望对于中国在“推特”。阵地上对西方进行微博外交这一可能提出分析和建议。研究背景:如今微博用户已突破3.68亿,如此庞大人群,广大受众.如何善用其中并提升自身国家形象,是新时代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课题。正因如此一大批外国政府微博在国内突起,已将我国作为世界公共外交战场。如“美国驻华大使馆”.“日本国驻华大使馆”等。他们利用不足140字的简短文字,并配上图片,赢得众多粉丝,树立了自己的国家形象。其中日本驻华使馆的官方微博值得关注,其在具有东方国家特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公共外交的手法,建立了一个特别的国家形象。这也符合日本政府在《チャレンジ2001-21世紀に向けた日本タト交の課題》所悦'T信頼される日本jとしての目標の追求".即被信赖的日本这一理念。而“漫画首相”麻生太郎美子现代公共タト交的演讲中更是提出:"タト務省に、それをもっと推し進める手助けを、どうかさせてください。一緒に夢を売り、ニッポン印を磨いていきましょう"ぺ即协助外磅省。推销日本梦。打造日本形象。该微博在公共外交中的不断前进,对于新时代我国公共外交的建设,特别是其中对于微博外交的借鉴,以及我国传播“中国梦”这一理念。提升国家形象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此外,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其外交公关手段具有鲜明东方特色,如为我?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史和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公共外交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其他形式的公共外交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建伟 《魅力中国》2011,(7):357-35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于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帮助我们塑造自信、务实、负责并值得尊敬的大国形象,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文章从开展公共外交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通过加强公共外交的一些措施来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外交,其理论基础或仅为职业外交官的行为指南,或服务于殖民扩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弥合大国外交的权力优势与外交规范的价值吁求之间的鸿沟、走出一条大国外交理论的构建之路是构建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重要任务。然而,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既有研究对解释性理论与构成性理论不加区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作者在梳理与反思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学理基础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指导思想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构成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在解释实践方面,共同体理论作为解释性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学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文明天下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与世界》2016,(41):70-71
根据广西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要求,广西友协在外交战略如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民间外交等方面实行了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发展使内政和外交的互动更加广泛和深入,对外政策成为国内政治的一部分,国内政治成为影响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中国外交决策者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强调统筹内外两个大局。作者探讨了中国普通公众、经济行为体、军贸公司、知识界等四个因素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和外交决策部门的应对策略。国内社会因素参与对外关系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有效的外交工具,但社会因素自身的特点也掣肘中国对外政策,具有"双刃剑"和"设置议程"的功能。外交决策部门在统筹内外大局方面,或是"双层博弈",或强调对外关系的国内管理和协调。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变迁增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复杂性,改变了外交部门的传统职能,赋予中国对外关系与大多数国家更多类似的特点。这种状况需要将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结合起来,为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提供思路,为理论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在实践上要求政府管理对外关系时超越传统主权观念,重视外国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国家利益全球化过程的展开,宗教问题对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因此也日益成为中国传递自身宗教真实信息,促进与国外民众沟通和对话,塑造国家宗教形象,增进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公共外交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诸如"世界佛教论坛"、"国际道教论坛"、"中国基督教圣经事工展"、伊斯兰文化展演等各种宗教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制度性交流平台,这些都对在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宗教政策和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的宗教公共外交起步较晚、底子较薄,而宗教无论作为中国社会还是对外关系的资源都有待充分开发。要实现从宗教资源大国到宗教文化强国的转变,中国还面临漫长的道路。作者指出,目前教(会)、学、政三界构成了中国宗教公共外交的主体,并逐渐形成了宗教界躬行践履、学术界建言献策、政界统筹协调的基本分工格局,而三界的资源整合、通力协作和良性互动将有力推进中国宗教公共外交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