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另眼看平衡计分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绩效测评工具,平衡记分卡产生于1992年。在这之前,传统的绩效测评模型过度地依赖于财务指标,其在信息过量、强调短期结果、缺乏平衡等方面的缺陷,受到了理论界和经理们的强烈抨击,平衡记分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业务流程角度、组织创新和发展四大维度对企业绩效进行测评,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绩效测评模型中的缺点,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由于本文旨在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一、假日经济为何如此火爆1.人民群众逐步富裕和生活水平提高是根本。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人已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有些人还相当富裕。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也不断更新,许多人逐渐对外出旅游观光产生浓厚兴趣,把它当成一种休闲娱乐、修身养性、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之一。政府制定政策让在职员工休长假,正好符合人们渴求外出旅游观光的实际需要。2.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是牵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十多年,社…  相似文献   

3.
魏雅华 《经济月刊》2001,(12):25-25
我们几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富人的敌意,认为富人与坏人是同义词。这是因为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有的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几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富人的敌意,认为富人与坏人是同义词。这是因为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有的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说的。 我们不是没有过非常彻底的,非常极端的消灭富人、消灭贫富差别的实践、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相反,我们更加贫穷,我们所得到的是共享贫穷,是三十年的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以上百种票证为代表的短缺经济。 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之父小平同志说得好:要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 这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浩浩战旗。 无法想像,民穷而能国强。  相似文献   

5.
平衡记分卡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业绩评价方面的重大创新,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中的一种时尚。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等4个方面的多种指标,揭示了业绩产生的动因,但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案例分析有助于平衡计分卡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刊上期“聚焦”栏一组“企业如何做长”的文章,看后很受启发。“做长”是每个企业家都在追求的目标。以笔者之所见,企业要“做长”,不只是时问上要做长,打造“百年企业”,同时也要把产业链做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在基础,做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走可持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医院平衡记分卡设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总合 《经济师》2004,(9):199-200
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医院要提高竞争实力 ,就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吸收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工具。平衡记分卡在国内外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中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为医院引入平衡记分卡、实施医院战略、提高医院竞争力提供了实践经验。依据平衡记分卡理论框架 ,从医院客户、医院财务、医院内部经营过程和医院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初步设计医院平衡记分卡 ,是把平衡记分卡引入到医院管理中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平衡记分卡被称作“战略地图”、“一种革命性的评价和管理制度”,赞誉之声甚多。但平衡记分卡本质上不过是一个动态导向系统而已,它通过设置一系列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考核、评价、控制,从而成功地将企业导向预定的目标。随着企业财务目标从企业利润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向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转变.未来的平衡记分卡设计也应从立足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向立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转变。  相似文献   

9.
一、平衡记分卡的设计思想 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研究设计者是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Roberts.Kaplan)和美国复兴全球公司总裁诺顿,这种业绩评价系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外部评价指标(如股东和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内部评价指标(如内部经营过程、新技术学习、创新与成长等方面指标):成果评价指标(如财务指标中的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如新产品开发投资、员工培训和设备更新等):客观评价指标(如利润、员工流动率、客户抱怨次数等)和主观评价指标(如客户满意程度、员工忠诚度等):短期评价指标(如利润指标)和长期评价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培训成本和次数等)。平衡记分卡这种业绩评价系统是内部与外部、成果与动因、客观与主观、短期与长期等各方面的综合、平衡,能够显示有助于企业发展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突出管理者决策的重点并能使企业所有部门和人员努力完成相应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以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并获得奖励,从而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平衡记分卡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它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它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目前利益。还要追求将来的效益。论述了平衡记分卡的步骤、平衡记分卡运用案例、平衡记分卡的特点及平衡记分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军 《经济论坛》2004,(9):67-6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知识含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新型的管理模式。对于什么是知识管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理解可谓是纷繁复杂。由于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为了克服目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竞争加剧,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协助组织沟通、衡量与落实战略的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管理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在应用平衡记分卡构绩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及内、外部环境因素及其战略差异,制定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的业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 平衡记分卡的产生 绩效管理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的绩效管理注重通过对利润、成本指标等财务指标的分析,评定企业的经营情况,控制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仅采用财务指标考核企业业绩是不够的,甚至是片面的.企业界亟待能够更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出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平衡记分卡构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存在的弊端,引入平衡记分卡方法。通过在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构建以战略和远景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阐明该指标体系的内在因果关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式引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平衡记分卡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它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它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目前利益,还要追求将来的效益。论述了平衡记分卡的步骤、平衡记分卡运用案例、平衡记分卡的特点及平衡记分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传统预算服务于企业短期经营需要,以企业短期利润为预算目标。传统预算编制程序进一步加剧了对企业战略的忽视,缺乏对战略资源的预算。因此,应建立平衡长的战略预算体系。  相似文献   

17.
平衡记分卡的应用是20世纪末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原有基础上平衡记分卡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章在对平衡记分卡的基本概念简要解释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企业采用平衡记分卡进行业绩评价的平衡性和可核实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朝阳  李雪梅 《技术经济》2003,22(12):29-31
一、战略性业绩计量模式的提出 业绩计量是联结企业员工的活动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纽带,是激励、评价和控制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有力工具。在新的环境下,传统的业绩计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传统的业绩计量模式以财务计量为主,对成本、收入、利润和投资报酬率等进行评价和控制。但是这些计量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性。总的来说,传统的业绩计量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缺陷:①业绩计量与企业战略目标缺乏相关性。企业的战略是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但是传统的业绩计量模式着重于对过去业绩的计量与评价,而不能对企业创造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燕  张巍 《时代经贸》2007,5(2X):87-88
一平衡记分卡的产生 绩效管理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的绩效管理注重通过对利润、成本指标等财务指标的分析,评定企业的经营情况,控制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仅采用财务指标考核企业业绩是不够的,甚至是片面的。企业界亟待能够更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出现。平衡记分卡做为近些年流行的绩效管理方法之一,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在大量观察、调研的基础上,于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文章《平衡计分卡一业绩衡量与驱动的新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对于企业实际运作和学术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平衡记分卡的盛行也验证了评价之重要性。文章以平衡记分卡作为研究的起点和重心,并通过对中国超过百家中小型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解该框架在学术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适应性。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发现该框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制造性企业与服务性企业绩效评价之间也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