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2002年以来,关于2001年世界造船情况开始陆续见诸媒体,这些报道大多过于零散,令读者难以掌握全局.本文把2001年世界及中国造船情况进行了总结,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2年以来,关于2001年世界造船情况开始陆续见诸媒体,这些报道大多过于零散,令读者难以掌握全局.本文把2001年世界及中国造船情况进行了总结,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势头迅猛,造船产量逐年提升,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无论是硬件设施条件、造船生产效率,还是造船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升级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中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直接推动着世界造船业由四极格局向中、日、韩三足鼎立的转变.对于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日本造船界起初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造船业与其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相差甚远,中国还谈不上是个真正的竞争对手.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日本造船业的警觉也越来越高.2005年乃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造船接单量超过了日本,这在日本造成了轩然大波.日本造船工业会和日本主要造船重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均对此进行了评论,"中国造船威胁论"的声调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4.
目前,韩国的造船行业仍继续支配着世界造船业,而且不顾其它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其造船霸主地位挑战的征兆,对继续保持下一个20年造船霸主地位充满了信心.为达此目的,韩国将进一步为开发造船业的生产率、自动化和高科技等诸方面投入了更大的资金.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在以信息电子技术为引领的产业革命中,我国造船业开始走数字化造船之路,造船效率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船舶工业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造船领域成功地经历了"经济体制"和"造船模式"的双重改革;面向国际市场,引进、吸收、提高、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建立新的造船模式,减少造船业对劳动力和大投资的依赖;使得造船吨位有了跨越式提高,造船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船品质有了跨时代的提升,双重改革为中国造船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船舶制造业中心有从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国具有"综合成本低廉"和"造船产业链完整"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造船业的技术水平,整合造船企业,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也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年造船总产量来看,我国造船业是世界上仅次于韩国和日本的第三大造船国.但据造船技术专家估计,目前我国造船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造船水平相差15~20年,落后于韩国和日本两到三个台阶.近几年我国开始了大型造船企业和造船基地的建设,目前,外高桥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崇明岛修造船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也已相继开工;待这些基地建成后,上海的年造船能力将在2015年达到120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造船能力最大的国家.但如何做强造船业,还需有一定的基础作保障.造船工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便是造船业的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8.
世界造船产业最先的霸主源于欧洲.进入上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的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了日本.1999年.韩国新船接单量超过日本.2000年.新船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远远超过日本.造船产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而在2009年6月.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双双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
2003年,欧盟造船产量为414.8万修正总吨,占世界总量的17.9%,是近7年的最低值,其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的市场份额更是降至10.0%和13.1%.虽然欧盟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出现了萎缩,但是否可以认为欧盟造船业已经日落西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按价值量计,欧盟造船业的总船价2003年达到143.3亿欧元(相当于1440亿人民币),是同期中国造船业总船价的近5倍.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盟仍将是世界造船"四极"结构中的重要一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钢铁产业伴随造船业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钢铁工业逐渐加大了对造船业的产业配合力度。造船用船板产量从过去的几十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000万吨以上。从过去不能满足国内船厂造船需求(每年需大量高价进口国外船板).到现在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造船需求.每年还能向国外出口几百万吨船板。国内一线钢铁企业的传统船板质量已经被所有世界一流船级社认可。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国内船市,用"火爆"、"兴旺"、"繁荣"这些词来形容都显得分量不足了,因为我们迎来了世界造船史上最大的订造高峰期,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我国造船业和造船市场也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造船产量连续三年增幅在200万载重吨以上,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在短短几年内从8.4%(2002年)快速提高到18%(2005年预期).中国造船业"火"了、"大"了,中国成为世界造船中心的趋势已不容置疑.在我们用鲜花和锣鼓庆祝一艘艘巨轮下水的时候,也需要冷静地透视一下巨轮腹中那千万种的配套设备,made in China or others,中国船舶配套业在火爆船市中表现如何呢?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德国造船业从近代开始就在世界造船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造船技术水平和造船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之后,随着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在造船市场上的崛起,以及东欧国家造船企业开始进入国际造船市场,德国造船业在这些国家人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面前,逐渐失去了订单,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也逐渐减少.困境中的德国造船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船舶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三,这离不开中国造船人的努力,也离不开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企业的支持.正如江南造船(集团)副总经理楼吉威所说:中国造船业向"外"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出口信贷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全球造船市场全面遇冷,尤其是散货船市场陷入低谷,使日本造船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等各方面压力使得日本造船集团面临着困境.本文对日本以及日本主要造船集团手持订单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造船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船舶工业竞争格局 上世纪,世界造船市场存在着四极格局,即日本、韩国、欧洲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其它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世界造船业的两大霸主.进入新世纪,韩国造船业全面超出了日本,成为世界造船业的新霸主.近年来,中国造船业成长迅速,国际竞争地位显著提升.由于成本竞争力差,欧洲造船业如今趋于萎缩,其产品范围已缩小至豪华游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品种,但是在技术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亚洲各国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欧洲及日本船舶工业急速膨胀.欧洲造船业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跑国际造船市场,实力雄厚.1956年,日本造船能力和造船(商船)产量首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头羊.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造船业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在普通货船的建造上已开始与日本平分秋色.在手持订单、年度新订单和完工量等一些指标中,数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短短50年间,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三次易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造船业竞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中国船舶工业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造船完工量达390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12.7%,承接新船订单585万吨,也比上一年增长了11.9%,跟自己比可以说是可喜可贺.但如果我们把中国和日本及韩国造船业在过去一两年中的实绩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处在世界第三位的中国造船业与处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就造船完工量和接单量而言还是有不少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造船大国合计平均占有全球造船市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这三国的汇率走势对各自造船业的竞争力以及世界造船业格局具有明显的影响. 目前,韩国作为世界造船霸主的地位依然稳固,造船市场的新船价格深受韩国造船企业报价的影响,对此影响因素之一的韩元汇率走势也无疑牵动着全球造船界的神经.  相似文献   

19.
一、重组背景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雄居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地位,其造船总吨位曾居世界的一半以上,但自80年代后期,韩国造船业迅速崛起,与日本造船业的差距逐渐缩小,大有超过日本之势,致使日本在国际造船市场的份额一点点地被韩国瓜分,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韩国造船业咄咄逼人的功势以及近年来中国造船业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日本各大造船公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0年,中国造船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出口创汇大户,在世界范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造船排行榜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