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银行对气候变化问题较为重视,其运营管理主要围绕低碳金融业务的拓展、气候风险的防范和强化内部金融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致力于成为低碳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时,应注重经验的借鉴,需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不断的完善内部机制,还需拓展新兴的业务市场,以推进我国银行低碳金融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使得低碳经济成为热门话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金融体系是必然之路和战略选择。分析我国目前碳排放交易已经开始起步,绿色信贷正蓬勃发展,已开始打造低碳银行的现状下,揭示出当前我国在发展碳金融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如调整信贷结构的难度大,银行内部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环境风险管理,CDM的发展较为被动,相关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较为落后,并提出了加快碳金融发展就应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银行内部的环境风险业务管理,培育中介市场,开展金融创新,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人们融资、理财途径得以拓展,银行在金融领域"独占鳌头"的局势被打破,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新常态,使银行感受到开放金融状态下,自身发生紧迫感,为此需积极融入开放金融领域,提高自身发展实力,抓住新时代银行发展机遇并直面相关挑战。伴随我国互联网体系稳健发展,"互联网+金融"体已然成为金融开放的途径之一,为此银行需立足互联网金融发展实况,探索自身发展新出路。文章通过对农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助力农商银行稳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运华 《现代商业》2014,(26):225-22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人民提出了低碳经济的观点。近年来,低碳金融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如何借鉴西方银行低碳金融发展成为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对西方银行低碳金融的发展及其启示展开讨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永芳 《商业时代》2012,(15):58-59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显得刻不容缓。在这个重要时期,如何加快商业银行向低碳银行模式转型,推动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指明了碳金融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回顾低碳银行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并由此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构建低碳银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绿色金融随之迅速发展。国内外银行都进行了各自的绿色金融实践,难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主要从绿色信贷和以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分析差异,从中总结经验,推动我国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刘栋 《现代商业》2014,(30):193-194
低碳是目前全世界都在追求的生活方式,所谓低碳经济,即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用新的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来减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同时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众所周知,低碳经济发展周期长、技术水平要求高、效益也不能立时体现,因此,要发展可持续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有效落实,推动企业积极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银行金融的支持必不可少。本文将探讨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低碳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丽婷  黄莲 《中国市场》2015,(11):18-19
现阶段,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成为重中之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物流体系的改进,通过低碳物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阐述了低碳物流的概念,并针对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在银行绿色信贷中的构建进行分析,提出了黑龙江低碳物流金融支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作为低碳经济助推器的碳金融日益成为全球金融竞争的新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运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内部控制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1.
绿色低碳发展,其本质内涵在于可持续发展,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的必然发展方向。其中,绿色发展是基于效率、和谐、可持续三大目标的社会发展方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发展则是以更少、更清洁的能源支撑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研究,在研究期间以柯城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深度分析,挖掘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发展路径,旨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为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这就要求银行改革自己的业务模式,拓展收入来源,这样也就自然的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了紧跟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不至于在金融创新上落后,宁波市商业银行推出了新的业务系统,即中间业务系统.本文的重心就是陈述和探讨有关宁波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之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拓展绿色融资渠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备受瞩目。随着金融创新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壮大。分析信托类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完善立法,建立统一的监管口径;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民间金融的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加,我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显现。在这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和谐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将环境生态观念引入商业银行内部,使其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理念。商业银行是资金融通的枢纽,风险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向那些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企业倾斜,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商机。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建立建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大力建设低碳银行,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纵深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银行正由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向"以效益提升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过渡,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在阐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发展历程和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体制也在快速改革中,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机构承担着国家的经济重任,如何提高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与创新,且所开发出的金融产品也是种类多样,这也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银行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地发展。基于此,简单分析了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了目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全世界的资源消耗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努力的重要目标。该文简单介绍了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我国低碳金融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和低碳经济对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黄东凤 《中国市场》2014,(35):135-136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纵深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银行正由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向“以效益提升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过渡,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在阐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发展历程和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银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和飞速发展的金融电子化的挑战,我国的电子银行产业仍然需要拓展经营渠道,进行机构改革,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内外管理,发展合作伙伴,以保证我国电子银行产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