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谭袁 《商业研究》2012,(9):201-205
主流经济法学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其在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解释时存在局限。对经济进行干预是政府经济职能最本质的要求,这种干预的正当性主要不是来自于"市场失灵"理论,而是政府经济职能。厘清这一点有助于人们把握经济法学的任务,放弃"法学家的幻想",从现实出发发挥经济法学的功能。经济学为经济法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经济法学应当大胆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法律的语言并应用于法律实践,这也是经济法学面对经济学不断发展,并在各学科全面渗透形势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国家角色扮演状态与社会变迁境况共同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变革与发展的最终形态。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两种角色:市场直接参与者和市场管理者。经济法学研究经济生活中国家角色的一个比较好的视角,就是区分好经济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生活中国家角色的“分”和“和”。  相似文献   

3.
时政话语为经济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法学研究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阐述了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时政话语对经济法学研究的影响,分析了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现状,联系实际提出了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旨在为我国经济法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的统设必修课,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新时代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用性人才。法学学生既应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应该能够与时俱进,既懂法又懂经济,既精通法条又精通政策。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模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笔者本文从经济法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应遵循得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经济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经济法学界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以“公平互利”取代“平等互利”,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首先驳斥了以普惠制为公平互利的表现,接着从后者出发的角度,二者的关系以及国际法这一体系和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身份论证了前者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为了需求中国经济法学主导理念的这一盏明灯,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经济法学"人"本主义理念的创新观点,并论证其重塑不仅契合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性,并且可以使经济法学更好地整合自身力量,从而承担起构建整个经济法学体系的世纪重任。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与法律全面渗透和融合的今天,法经济学的兴起,无疑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全新思维方法,它运用包括成本—效益在内的经济理论方法和价值观研究分析评判几乎所有的法律问题,给人以更深的启迪,对最具经济性的经济法无疑更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在经济法中,合同法研究如何使财产动态调整到最佳使用者手中,从而使效益最大化,这是经济法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它得以不断完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经济法的一个最本质的属性,所谓经济法就是在对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特征高度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上,完全掌握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特征之间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本文主要从经济法学的视角下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界限进行了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并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将对经济社会转型期下我国经济法学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经济社会转型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境、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经济立法中的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经济立法,我们是应该采取法律移植的方式还是立足于本土资源让其在本国国内自发形成?这个问题在经济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究竞在经济立法中,法律移植和本土资源的关系如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法与西方经济法的共性及中国经济法所具有的个性,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划分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的主要标准之一。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经济管理关系,国际经济交易关系不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只有调整前者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受到国际法约束的国际经济管理法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反垄断法与贸易政策是国际市场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两个有效工具。如何发挥这两个工具的积极作用,实现国际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提高全球消费者福利,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之一。通过对贸易政策和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方面的各自实现途径的讨论,证明了他们是一种互动和互补关系。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国际性贸易政策虽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国际反垄断法的发展却面临着重大的困难。因此,为真正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自由竞争秩序,制订和完善国内反垄断法并推动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economic freedoms such as regulatory efficiency, open markets and limited markets, political freedom and rule of law in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middle class throug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in 34 emerging market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4–2011.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some dimensions of freedom are more critical than others in making these markets attractive lo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his in turn leads to domestic growth and thus growth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hese countries.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e existence of a feedback loop, whereby the growing middle class becomes a driving force for further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4.
特许经营是21世纪国际经济贸易的主要商业经营模式。特许经营的核心是包括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以及产品经销权、经营模式所构成的特许权的使用许可,特许人以此对被特许人进行持续的监督、控制。而知识产权本身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常常被滥用而引起限制竞争的效果。西方主要国家均对特许经营进行反垄断法规制,而且立法日趋严格,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建立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用以规制特许经营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就会出现国家利益和特定权利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又往往会引发国际争端,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趋势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联合国的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并历来以和平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及其现实问题,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和法律的方法处理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16.
陈安教授在其论文中不仅直指GATT/WTO这一体制"堡垒"存在的某些重大结构性的政策问题,同时也科学地剖析和总结了60年来发展中国家为在这个国际贸易治理机制中获得平权地位和应有权益所进行的长期努力。故此文"应当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及决策者必读和必学的主题文件","也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各部门、各所大学、高等研究机构培训有关干部的必修课的一部分"。历史显示:南方国家在GATT/WTO中发起的挑战,虽初见成效,前景光明,但发达国家一直抵制对其进行重大变革。然而事实证明,通过独立自主的南南联合自强,展示榜样的实力,通过建立"具有南南特色的经济秩序"和相互关系,南南"轴心"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挑战寓于WTO之中的不公现状,能够有效地向北方国家施加压力。陈教授的文章呼吁推动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除旧布新,这是若干主要发展中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5月初在多哈召开的UNCTAD第十三届大会所呈现的南北对峙态势、双方最终的妥协以及新的"多哈授权"(DohaMandate)的达成,再次印证了陈教授的上述学术主张和法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版权贸易实务中,各国因从法学视角对版权平行进口合法性的规定不尽相同,从而引发的争议和纠纷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各国版权贸易的深入发展。对此,文章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版权平行进口的立法取向问题,再通过理性选择理论加以判定,以期平衡各权益主体利益、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最后针对我国版权平行进口的法律规定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立法主要存在的缺位问题、法律冲突问题以及国际区域经济立法与国内区域经济立法的协调问题,应通过制定区域经济基本法、对区域经济立法实施立法与司法审查制度创新以及注重国际区域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协调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立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入推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新时期。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复杂,中国企业面临社会责任风险以及沿线国腐败程度较高等新问题。现有国际规则无法有效处理东道国经济发展与这些问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仅威胁中国企业的经济安全,更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实践中,东道国宽松的法律环境、负责任的主权和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为母国监管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中国应以"自我约束"和"规则导向"为前提,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国内投资法律体系,从企业社会责任和海外反腐败两个方面积极承担投资母国的监管义务,主动规制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实现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良性互动。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中国应针对海外投资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专项立法,提高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区分企业性质、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及建立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在海外反腐败方面,中国应完善惩治海外投资腐败行为的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刑事司法协助以及提高惩治海外投资腐败活动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唐朱昌  丁骋骋 《财经论丛》2008,106(1):43-50
本文通过对48个国家(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两个账户顺差、逆差年份的均值检验发现: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国际收支表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普通法系国家更多地表现为资本账户顺差和经常账户逆差,而大陆法系国家正好相反。作者认为法律制度由于影响到国际间资本流动,从而它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法律不仅通过影响一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从而作用于国际资本流动,同时它本身就是一个影响资本流动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