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对此,经济学界存在种种不同的意见。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而且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相似文献   

2.
仲志远 《资本市场》2005,(11):21-21
始于1980年的个税征收,立法的目的据称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至今25年未变,显然已经失去了它的调节意义。究竟是“劫富济贫”呢,还是“杀贫济富”?  相似文献   

3.
“家电下乡”政策,对于农民与家电企业两者来说,究竟是“双赢”还是“双败”?只有通过较好的技术咨询、售后维修,才有可能解决“双败”问题.另外,这一政策究竟是扶助农民还是扶助家电企业?是扶贫还是济富?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3  
“新经济”(NewEconomy)概念 ,在美国兴起 ,随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在中国 ,“新经济”一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起来。本文通过赴美考察 ,探讨究竟什么是“新经济”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新经济”概念在美国提出时的宏观大背景 ;第二部分探讨美国不同业界对“新经济”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第三部分探讨当前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的“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不能仅囿于一国进行研究,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进行历史性的系统反思和重新探索。历史上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研究基本上分为五类:“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修正”社会主义;“正宗”社会主义以及在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6.
高路 《经济》2000,(11)
9月29日在北京开拍的首届“中国网站拍卖会”。既莫名其妙,又透示出令人警醒的信息。 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关于这场拍卖会的信息披露问题。 一是开拍前就把它炒得沸沸扬扬的北京各大媒体,为何事后几乎一概装聋作哑?真可谓“网站拍卖无人喝彩”! 二是有关这场拍卖的最基本情况众说纷纭,成了谜团。比如,参拍叫卖的网站究竟有多少?现场究竟成交了  相似文献   

7.
后进国家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桁林 《财经研究》2003,29(11):3-9
“干中学”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后进国家尤为如此。但是,它在其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到底是“干中 学”,还是“开放”在起作用?具体的经济机制是什么,却是含糊不清的。本文指出了两点主要特征,首先,“干中学”是与资本积累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迅速地实现赶超速度是伴随着资本积累增长过程而实现的。其次,“干中学”使得资源配置有利于技术模仿,长期来看,不能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因此,“干中学”增长机制的作用是历史的、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8.
计划经济没有什么“历史的使命”记者:杨先生,想必您已看过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报告。可否请您谈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杨:有一个问题我不理解,就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究竟有什么不同,你能告诉我吗?记者:中国理论界的说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本质现象论”,商品经济是本质,市场经济是现象;二是“阶段论”,商品经济久已  相似文献   

9.
论“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把“机制”二字简直用滥了,几乎在无论什么问题上都要讲机制问题,都要相应地提出所谓转变机制、搞活机制与创新机制的问题与任务。但“机制”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东西?事物的机制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  相似文献   

10.
二、WTO带给我们什么? (一)WTO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历史”。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初提出“人类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这句话起初读起来不好懂,现在明白了。它的意思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有中国的历史,古埃及的历史,古希腊的历史,但是这种历史是没有互相联系的,这种世界史是历史学家写出来的,不是真实联系的世界历史。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世界各个部分才有了联系,人类历史才真正成为世界的历史,世界性的历史才真正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这个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更为凝炼的  相似文献   

11.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   总被引:88,自引:6,他引:88  
<正> 体制变革的方式问题,是当前制度经济分析和“过渡经济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吸引着世界上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两种基本的改革方式,即“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究竟孰优孰劣?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何解释不同的改革方式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疑,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重要理论任务。改革方式的问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各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可能相互支持,也可能相互  相似文献   

12.
禺山在哪里     
南汉时,禺山和番山一样被凿平,故宋代时,“禺山则漫不可考”。(《南海百詠》)后来,人们认为名为“高坡”的禺山书院(今广州市文化局),是禺山旧址。但最近,在该地发现了泰汉船台遗址,船台下都是海滩沉积层。由此可断言,“高坡”为文化层堆积,不可能是禺山旧址。禺山究竟在哪里?据目前材料考证看,  相似文献   

13.
李西梅 《经济问题》1992,(2):62-64,27
福利这一物质刺激的代名词,曾有一段使人心有余悸的历史。它在经受了20几年的冷落之后,却伴随着改革开放,重新在中国“走红”,而且逐步形成了一股难以遏止的“福利热”。“福利热”究竟给改革注入了什么?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思考之一:由于长期左的失误,福利消费几乎沦为“禁区”,改革开放的春风恢复了福利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使其在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推进四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福利消费作为对劳动成果的分  相似文献   

14.
沈莉 《经贸实践》2004,(8):38-39
你想过没有,即使你的公司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下营运,它的价值也会流失。那么流失的价值究竟有多少大?  相似文献   

15.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给家电市场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利润,但它是否真的增长了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福利,这项政策是否是有效益的,它的补贴究竟去了哪里,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本文将主要在厂商、消费者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以旧换新”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对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 ,一直是我国管理学界探索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最近 ,我国学术界对股票期权激励谈论得比较多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股票期权是消除“道德风险”,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较好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股票期权呢 ?它的激励特点是什么呢 ?我国目前适不适合搞股票期权呢 ?本文对此作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值得密切注意的“信息高速公路”,它的内容是什么?将对美国和世界发生什么影响? 不久前美国大西洋贝尔电话公司宣布以330亿美元收购电讯通讯公司,标志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的建设即将进入具体实施阶  相似文献   

18.
<正>“可持续”与“可承受”,二者在英语中同为一个概念(Sustainable)。事实上,只有可承受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而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人类可以承受的。我们之所以提倡“可承受的发展”,就是为了走向“可持续的发展”(Sustainable Deve lopment)。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第42届大会提交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一词下了通俗而又简单的定义:“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可见,“可持续发展”讲的是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就是在发展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经济效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许多人看来,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标志就是速度。于是人们常常把国民收入增长率、或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或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指标,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现在的问题是;上述增长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国民随着经济发展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实惠即福利的增进? 让我们先看一下建国以来国民收入增长率同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9.
近代“宁波帮”是活跃在近代经济生活中的一支极为重要和影响力的商帮势力集团,曾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宁波帮”的经济实力、影响以及许多工商界闻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挂万漏一,在近代“宁波帮”的研究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缺陷:就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大背景之中,在一些传统的封建商帮(如徽商、晋商、淮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堤下日趋凋零的同时,近代“宁波帮”却能走出传统窠臼获得发展和兴旺。这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还是蕴含着社会文化成长的真正底蕴?无庸置疑,近代“宁波帮”的崛起是  相似文献   

20.
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是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其目 的是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998年以来,上海、浙江、广东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继走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这条路,借鉴新加坡等国的“成功经验”,纷纷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移植了数量可观的大树、古树进城。随即,很多大中城市争相效仿,大江南北刮起了一阵“大树进城风”,且愈刮愈烈。“大树进城”,究竟算一种什么样的“绿化”?它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