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我国1999-2019年31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从全国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抑制经济增长的阶段;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的情况略有差异,其中东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正“U”型经济效应结果显著,东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右侧,有利于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对应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的左侧,正抑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U”型经济效应,但结果并不显著。(2)城镇化水平的直接经济效应尚未显现,但通过建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得出,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显著变化,即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左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减弱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负经济效应,当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其经济效应正“U”型曲线右侧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会增加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2.
《商》2015,(25):288-289
Apergis and Payne(2009)提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四大假说,即增长性假说、保护性假说、反馈性假说和中性假说,认为不同国家和社会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双向因果关系或弱相关关系。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提出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认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以上述假说为理论依据,将能源消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框架之中进行静态理论分析,并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各区域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越过ECK曲线的拐点,处于EKC曲线的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EKC曲线的第Ⅰ阶段;(2)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逐渐摆脱对能源的依赖,而能源消费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西部地区得到了更为显著从而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采用数理方法分析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产业集聚影响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探讨了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对我国工业企业中17个行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高污染行业与部分中等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呈显著的“U”型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低污染行业的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行业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各行业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各行业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作用。同时,环境规制间接促使企业改善环境质量、树立"环境责任"的良好形象,赢得声誉价值。本文基于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使用1997-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关系,但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分别呈现倒"U"和"U"型关系,西部地区在立法层面虽具"U"型特征,却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环境规制在执行过程中失效。此外,规制工具还可通过限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与资源的消耗间接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不容忽视。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完善金融供给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至关重要。基于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探究财政支农、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作用关系。从全国层面上看,财政支农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均存在负向影响,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从不同区域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农能够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而西部地区则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而东部地区则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存在短期滞后现象。进一步,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验证了PVAR模型实证得出的关于财政支农、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之间作用关系结论的稳健性。推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实施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宽带中国”示范性城市建设政策构建多期DID模型,利用2011—2019年246个地级城市数据,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集聚和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城市经济韧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地区间、不同规模城市间和城市群与非城市群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的增长常被作为判断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相关性减弱,为了探究中国各区域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真正呈现脱钩趋势,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构建基于区域差异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耗的影响更显著,经济发展刺激传统能源消费;中部地区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相对煤炭消耗,东部地区电力消耗受经济增长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外部需求冲击视角,探讨城市经济韧性对缓解外部冲击的作用及外部需求冲击下城市经济韧性与城市出口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外部需求冲击导致小城市出口金额和出口产品种类下降幅度最大,中等城市次之,大城市最小,并使大城市、中等城市出口目的地显著下降,对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外部需求冲击对任何规模城市出口额影响均显著为负,但对中部城市的影响最大,东部城市次之,西部城市最小,并使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出口产品种类和出口目的地显著减少,而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城市经济韧性可有效缓解外部冲击给城市出口贸易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拓展M-O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和匹配质量对企业加成率影响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利用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城市人力资本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低质量耦合锁定趋势;“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系统协调度与企业加成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中间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耦合度产生的加成率效应主要通过“工资渠道”,而协调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随着城市人力资本匹配质量提高,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协调投入会显著提升企业加成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匹配与行业技能密集度相协调、与行业技术水平相匹配、与比较优势动态升级相结合、与企业自主升级行为区间互补,能让企业破除人力资本低质量耦合锁定而提高加成率。本文的结论对发挥人力资本质量外溢和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局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风险、稳定、流通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对我国2007-2020年31个省市的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较为强劲,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滞后于东部地区;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陕西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经济系统风险性、稳定性持续增强,流通性小幅波动,创新趋势向好;产业结构多样化、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消费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地区内外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省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我国各省域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而构造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探讨对外开放与房价上涨对MPC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程度和住房价格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演变态势,而MPC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全国层面以及东、西部地区,房价与MPC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开放程度的提升对东部居民MPC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发现不仅是稳健的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有其相应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 2005~2018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门限效应模型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城市化率较高的中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显著,而在城市化率较低的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经济多样性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环境规制、经济多样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环境规制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东、中部地区环境规制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倒U型"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存在显著"U型"非线性关系;经济多样性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影响,东部地区环境壁垒已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应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政策,加快形成产业准入的环境壁垒,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增加具有"节能倾向"的研发投入,"东缓西快"地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由"褐色"向"绿色"转变。  相似文献   

14.
葛璇 《中国商论》2023,(24):56-62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存在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非线性影响假设,利用2008—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政府干预程度两条路径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非线性影响,且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干预程度能够强化这一效果;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干预程度的间接驱动作用、制定差异化城市经济韧性发展规划等相关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0):271-272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湖州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其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研究对于本身发展或其他发展中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湖州市1998-2012年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与人均GDP为指标分析验证湖州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是否呈现出倒U型特征,并对拐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州市工业三废与人均GDP均呈现倒U型关系,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55925.83元、51835.85元、39120.55元,而后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拐点的位置与产业结构、环保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能够畅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是实现供需匹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2009-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消费升级在两者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检验区域和企业所有制异质性。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消费升级在二者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新型城镇化能促进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消费升级的中介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新型城镇化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推动下,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背景,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偏微分分解效应考察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并利用调节效应和面板分位数模型解释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优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差异性;以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为主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特征,以绿色技术进步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流通业升级可带来流通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如何利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创新发展,已成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于2011—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流通业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对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流通业升级是我国现阶段提升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能修正数字经济产业化过程中的负效应,且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升级的交互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未呈现出“1+1>2”的协同效果,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赋能效应,激发流通业升级在经济高质量增长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促进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和流通业升级在经济高质量增长中的交互作用,进而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现代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郜栋玺  赵家悦 《财贸经济》2022,(10):102-118
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必然要求。本文着眼于银行业结构,采用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结构在整体上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仅存在正向线性影响,东北地区和西部非省会城市仅存在负向线性影响,而中部、西部地区则仍表现为非线性效应。进一步考察发现,要素禀赋结构在两者的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禀赋较低时,以地方性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改善作用,而当资本禀赋较高时则主要表现为恶化作用。本文结果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对我国发展中小银行亦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利用EKC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进行面板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能源消费均存在明显的消费惯性现象,且消费惯性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同时,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水平之间存在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尚需要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