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茜月  王绪刚 《河北金融》2023,(6):31-35+44
本文构建TV P-SV-V AR模型,探究在票据“零利率”时期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对票据利率波动的时变性影响,同时构建三维脉冲响应图观察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对票据利率波动的滞后性与持续性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减缓票据利率波动,但是在票据“零利率”时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减缓票据利率波动的作用失效;投资者情绪对票据利率波动的影响具备时变特性,在票据“零利率”时期,市场上的情绪性、非理性因素成为票据利率波动的助推器。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妍 《青海金融》2023,(4):4-11
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新的全球金融周期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货币政策及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建立TVP-SV-VAR模型,对比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巴西、南非和印度等主要金砖国家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大于中国,对金砖国家工业产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但长期内中美货币政策均推高了其国内物价水平;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变效应,且逐渐增强。中国应尽快适应货币政策溢出国的角色转变,加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沟通,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分析国内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表现、原因以及内在关联,探讨财政货币政策应对“三重压力”的作用机制。文章利用2008年1月—202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建立具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VAR),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对国内需求、供给和预期的调控效应。在样本期内,支出型财政政策、税收型财政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需求、供给和预期的调控作用具有显著的时变效应且影响方向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单独一种政策无法同时实现需求、供给和预期管理,应对“三重压力”需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据此,提出应对宏观经济“三重压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建议。  相似文献   

4.
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和开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GPD-Copula模型刻画汇率、利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相依结构,使用TVP-SV-VAR模型反映汇率、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表明,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利率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均存在下尾相依结构,具有非线性和厚尾性的相依特征;汇率、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效应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非对称性特征,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负向冲击效应,且汇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效应大于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使用1996年至2013年的月度数据,采用LSTVAR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和差异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速较高的状态下,货币供应量调控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而利率调控则具有长期的调控效果;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而言,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增速状态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相比在经济高增速状态下,利率冲击的通货膨胀效应在经济增速放缓状态下的效应相对较弱,而货币供应量的负向冲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利用利率手段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效果将更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不仅对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而且在深入分析此判断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提出政策建议,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不仅在于对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而且想借此判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FCI),并建立MS-AR模型分析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的区制特征,采用包含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TVP-SV-VAR)模型,实证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动态传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内存在显著影响,在不同金融区制和不同政策类型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等对策建议,以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隆 《金融纵横》2011,(8):43-47
本文通过构建实际利率、货币供应量变动率和上证综指收益率的三元结构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创新结论有:我国利率已经由以往纯粹的外生变量逐步转化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调整往往对股市具有较大影响,如果频繁的运用存贷款利率货币调控政策,则对股票市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所以现阶段的调控措施,央行应该侧重于运用数量型货币工具存款准备金率,而非传统的价格型货币工具存贷款利率,才能维护股市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尚玉皇  赵芮  董青马 《金融研究》2021,487(1):13-30
现实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操作受到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信息的共同影响.如何基于混频大数据信息分析货币政策行为机制是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混频时变参数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MF-TVP-FAVAR)模型.基于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等多维度混频数据信息的实证结果表明:首先,MF-TVP-FAVAR模型在宏观金融混频数据中提取的金融形势指数(FCI)能较好地表征宏观经济先行趋势,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前瞻性信息.其次,混频TVP-FAVAR模型可以捕捉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的高频时变特征.与货币供应量相比,利率传导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利率传导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愈发畅通,而信贷传导机制因财政政策搭配等问题日渐受阻.再次,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受到经济周期影响,无论产出效应还是价格效应,经济上行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比经济衰退时期更加通畅.价格型和数量型传导机制在经济下行时的作用效果均会减弱,但数量型货币政策更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最后,货币政策对FCI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性,说明金融市场信息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结构性的动态影响.货币当局制定尤其是微调货币政策时应及时评估金融市场信息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颖 《时代金融》2011,(32):4+11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一国的内外部同时均衡。汇率政策是实现外部均衡的关键,货币政策是实现内部均衡的基础。因此在开放经济下如何制定汇率政策与选择何种货币政策以使它们能够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便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外汇宏观审慎工具纳入汇率预期管理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宏观审慎工具基于交易、信号及投资者情绪渠道影响外汇市场微观主体交易行为及市场预期的理论机制,并应用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及逆周期因子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汇率预期起到了合意的政策效果,而逆周期因子主要在2020年6月以前发挥作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交易、信号和投资者情绪渠道进行政策传导,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通过交易和信号渠道进行政策传导,逆周期因子通过交易渠道进行政策传导。  相似文献   

13.
区别于现有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审慎研究,在开放经济下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研究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搭配效果,同时考察不同汇率制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效应。结果表明:(1)宏观审慎监管会降低货币政策对通胀调控的效果;但面对外部冲击时,审慎监管有助于缓解通胀波动。(2)融入宏观审慎监管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的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不能发挥其优越性;反而外汇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能降低经济波动。(3)审慎监管水平越高越能促进金融稳定,而且不影响居民的福利损失。因此,货币当局调控通胀的同时兼顾产出、汇率和金融的稳定,可采取宏观审慎与外汇管理浮动相结合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4.
15.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胡凯 《中国外资》2008,(12):61-62
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对中国货币政策和实际经济会有什么影响?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分析基于不同目标的中央银行的最优货币政策以及利用一个附加汇率项的前瞻型Taylor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货币政策制定者在面临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最优分配资源的权衡时,浮动汇率制成为要实行稳定国内经济并能有效应对国内外冲击的独立和内向型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着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从机理上探究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双向互动关系:近些年我国“双顺差”以及“一顺一逆”的国际收支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相应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又会带来收支结构的变动。2016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战给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带来新的变数,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在此理论基础上,构建E-G两步法协整分析、TVP-SV-VAR模型研究各指标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开放条件下“一顺一逆”收支结构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可能导致收支结构朝“一逆一顺”方向变动。对此,提出现阶段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适度进行资本项目开放、保持对内物价水平稳定、加强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形式上已经完成,汇率市场化改革也在加速推进,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明显。过去,学者们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对汇率传导渠道的研究不多。从研究方法上,多使用传统的VAR模型,并未考虑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采用带有时变参数的结构VAR方法,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汇率波动与国内产出和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一是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带有时变性,使用传统VAR方法进行分析并不恰当;二是货币供应量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相关性减弱,不稳定性增强;三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仍然存在较强阻滞。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