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2013—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企业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总投资及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分析不同产权性质企业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会显著抑制创新研发投入,特别是探索式创新研发投入,且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显著,而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效应。研究结论对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现象、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及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新常态背景,以我国2014~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与研发创新的关系,进一步从企业产权异质性角度研究金融化程度对研发投资调节效应的大小。研究发现:1.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对创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从企业产权性质异质性角度进行分样本检验,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资强度均为负向影响,但国有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强度的挤出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绿色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有助于缓解碳排放的压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现实方案。基于30个省(区、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直接效应,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效应;且直接效应在中东部地区显著,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间接效应均不显著,其中在中东部表现为遮掩效应。最后,从促进数字金融产业发展、数字金融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区域金融发展平衡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2014-2021 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药品集采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投入。机制检验表明,药品集采政策通过“倒逼效应”与“补偿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投入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处于导入期与成长期、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以及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药品集采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增加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此研究不仅探讨了药品集采政策实施对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也为进一步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数字金融影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可能产生的结构扭曲效应问题,通过在信贷市场存在异质摩擦的经济环境中构建数字金融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中国微观企业和宏观时序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效果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数字金融弱化了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结构扭曲效应;(3)数字金融的作用存在扩张与紧缩政策下的非对称性,并受到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期优化货币政策操作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样本数据,考察金字塔控股结构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字塔控股结构加剧了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机制检验表明,金字塔控股结构通过为企业实现过度融资便利加剧了金融化程度;进一步研究表明,前述效应在货币政策较为宽松的时期、竞争强度相对较小的行业、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中更加明显;经济后果研究表明,金字塔控股结构加剧了企业金融化程度,抑制了企业创新投入水平。该研究结论对于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上市制造业企业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及其对生产性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相对收益率和相对风险显著相关.同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生产性投资既存在挤出效应,也存在风险对冲效应,且这两种效应因企业所有权和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相比于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金融化投资对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对冲效应相对较大,但仍小于挤出效应.进一步综合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虽能缓解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却不显著,而且不同流动性的金融化投资均对企业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识别了中国商业银行2010-2020年的金融科技专利信息,并将其与企业贷款信息结合后考察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能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该结论在排除银行金融科技属性对优质企业的“选择效应”和遗漏变量偏误等影响后仍然成立。银行金融科技不仅能通过促进银行信贷规模扩容、减少抵押贷款依赖有效弱化企业风险规避动机,还有利于降低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缩小实体与金融投资利差,从而弱化企业投资逐利动机。此外,银行金融科技主要通过底层数字技术类专利对企业金融化发挥作用,重点影响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而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对具有较高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引导企业资金回流促进实体经济创新。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金融安全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就会增加对经济的有效投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金融风险高,秩序紊乱,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此,创建金融安全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行期限呈现快速长期化趋势,为探究地方政府债务长期化对实体企业部门的影响,本文借助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变动对实体企业部门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化会对实体企业部门的债务融资产生期限挤出效应,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化会促使企业部门债务融资期限趋向于短期,且偏短期的债务期限结构将进一步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而从“地方政府债务长期化→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受到挤出效应→企业研发投入决策发生调整”的渠道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跳出了现有文献大多基于规模挤出效应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企业部门影响的局限,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挤出效应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为有关部门合理设计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提供了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1.
同群企业间研发投入环节的相互学习与模仿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14—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同群效应对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同群效应能够增加企业创新数量并提高创新质量;研发投入同群效应具有微观层面企业内部经验互补作用和宏观层面创新激励政策互补作用,更有助于研发经验少的企业以及获得政府创新补贴低的企业增加创新数量和提高创新质量。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行业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越高,研发投入同群效应越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数量的增加以及创新质量的提高。相关研究结论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如何利用研发投入同群效应来实现企业创新的“增量提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代文静  李谦 《科技和产业》2022,22(12):199-204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审慎开放,中国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实体经济则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增速放缓,实体企业基于“蓄水池”效应和“投资替代”效应而不断扩大金融投资,使得企业金融化现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系统研究内外部治理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有利于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将其金融资产占比连续3年及以上增加界定为金融化,从内外部治理视角探究其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最终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有抑制作用,并且法制水平增强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乘数效应、带动效应和挤出效应,我国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已于2000年起呈递减态势。我们认为,这种态势除了主要起因于该政策的内在局限性之外,还与其外在的微观经济约束和相关制度瓶颈密切相关,尤其是转轨期金融瓶颈。利率非市场化致使货币传导机制梗阻,金融抑制导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融资呈“三元化”,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使得货币政策呈适度的紧缩性。事实上,这些金融瓶颈已各自或综合地制约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效应预期的维持和扩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共生模型,利用2014~2021年RCEP成员国的政府种群、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种群以及科技创新产业种群的数据,测度了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共生水平,并通过该共生水平计算的引力矩阵作为权重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不同金融支持方式对成员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首先,RCEP协议签署后大部分成员国的共生水平增加,且非东盟与东盟国家之间共生水平的差距缩小;其次,成员国内部金融开放度、银行业和证券业金融支持均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最后,成员国之间政策性金融支持、银行业和证券业金融支持、人才投入和金融开放度都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RCEP协议签署后随着成员国共生水平的增加,政策性和银行业金融支持的空间溢出效应上升,且证券业金融支持与金融开放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依然正向显著但略有下降。文章认为,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科技与金融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并鼓励企业对接国际先进标准,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任重道 《北方经济》2007,(12):64-65
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深化金融服务、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除了人本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崇尚服务这些现代企业文化的普遍性要求之外.金融业在长期实践中还形成了“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三铁”精神。金融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应当包括“责任、审慎、合规、创新”。责任是动力之源,就是要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对发展社会主义金融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岳媛媛 《科技和产业》2020,20(10):111-115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社会资本能否抑制僵尸企业对健康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僵尸企业每增加1%,健康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降低0.41%。僵尸企业的创新挤出效应大部分由非国有企业承担,国有企业的创新并未受到影响。健康企业通过积累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来抑制僵尸企业对其创新造成的挤出效应。非国有健康企业的连结型社会资本对创新挤出效应的抑制作用最强,结合型社会资本的作用次之,桥接型社会资本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在改善企业投资不足的同时会刺激企业过度投资;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投资不足方面无显著的所有制差异,但在过度投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更易导致民营企业过度投资;机制检验发现,降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分组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加剧”作用主要体现在小规模企业。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约束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预防储备动机和资本套利动机两个方面阐释了金融化行为影响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内在机理,并探讨了融资约束影响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作用。选择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与创新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融资约束情景条件下实体企业金融化动机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创新质量下降0.496 7%,即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行为并不必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创新投入并最终降低实体企业创新质量;从不同动机的分类回归结果看,实体企业出于预防储备动机抑或资本套利动机配置金融资产对创新质量的边际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此外,金融化行为对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抑制效应会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文章选取2009—2019年中国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分行业工业机器人安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利于降低中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程度,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有效;理论分析和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是通过提高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增加企业政府补贴实现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据此,建议政府从供给侧、需求侧加大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支持力度,以缓解制造业企业过度金融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