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晔  房芳 《金融研究》2021,487(1):91-110
本文以2018年6月我国央行开始接受绿色信贷资产作为MLF合格担保品这一事件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担保品扩容对绿色信贷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将绿色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增加了绿色信贷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并降低了绿色信贷企业的信贷成本;第二,企业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民营绿色信贷企业在融资可得性方面对政策反应更显著,国有绿色信贷企业在融资成本方面对政策反应更显著;第三,分行业的扩展性检验表明,央行合格担保品扩容政策对于环保行业的绿色信贷企业主要通过提高融资可得性发挥作用,而对于重污染行业的绿色信贷企业则主要作用于其信贷融资成本。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央行担保品扩容具有绿色效应,可综合运用央行担保品框架和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16—2020年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2662只债券作为样本,运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考察2018年我国央行将绿色债券纳入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政策对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从担保措施和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两个方面检验增信行为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LF担保品扩容政策显著降低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清洁生产产业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无显著变化。该政策下,担保措施无法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提高了绿色债券融资成本。我国央行应加强监管,确保绿色债券增信行为的有效性,引导绿色债券资金投向绿色创新项目,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年以来央行相继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引导政策资金流向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构建了含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冲击、金融摩擦、隐性担保和企业异质性在内的DSGE模型,模拟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实施初期有效提升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水平,降低了融资成本,在20期左右对国有企业存在挤出效应,但政策效应不可持续.此外,在汇率冲击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施策具有独立性.总体上看,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需制定激励相容的政策传导路径,同时要重视政策资金的管理,对资金的用途进行全流程跟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MLF担保品扩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和三重差分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对担保品政策结构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宽松的担保品政策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促进其信贷期限结构延长。该结构效应在高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低融资成本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小微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弱化银行信贷传导机制和减少银行信贷需求,降低了担保品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调控效果,此“替代效应”在强监管套利与弱银行竞争条件下尤为明显。本文结论能为完善货币政策担保品框架与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贷款优势,以建立长效的小微企业服务机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短钱长用”是企业债券违约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本文以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DID方法分析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是否影响了企业债券期限结构。研究发现:第一,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增加了企业长期借款,且对企业短期借款没有显著影响,缓解了企业“短钱长用”行为。第二,央行担保品框架通过企业“释压减负”和“择优增益”两个机制来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第三,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民企调整债务期限结构的促进作用更强,且相比于中央国企,其对地方国企的促进作用更强。第四,当银行流动性宽裕时,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企业调整债务期限结构的促进作用下降。因此,央行在调整合格担保品范围时,不仅要关注其对相关企业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还需要重视其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企业最主要的短期债券为研究对象,通过DID方法分析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是否影响短期企业债券的信用利差。研究发现:第一,当企业发行过央行担保品框架所认可的中长期债券时,其所发行短期债券的信用利差将显著降低。第二,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短期民企债券和小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更强。第三,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央行担保品框架扩容对短期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欧央行)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货币政策由基于国债等优质抵押品调控短期政策利率目标转向直接购买特定金融资产调整中长期利率以及调整抵押品框架维护金融稳定,央行抵押品框架成为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抵押品框架这一事件,使用PSM-DID模型研究货币政策框架调整背景下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的普惠效应。研究表明,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央行抵押品框架显著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并降低了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表明,央行抵押品框架的普惠效应在数字金融发展高水平区域和东、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建议货币当局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结构性缺口现状,适当拓宽抵押品框架边界,更好地发挥抵押品框架的结构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伟中  余剑  李康 《金融研究》2021,486(12):75-95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陆续出台且支持力度不断强化,政策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将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转型纳入可持续投资(ESG)资产定价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风险资产均衡收益和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这一准自然实验,分别从企业融资成本和绿色创新两个角度实证检验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激励,同时通过提高棕色债券的信用利差给棕色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倒逼促进作用。(2)这一影响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作用更为显著,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弱化。(3)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融资途径显著提升了棕色企业的绿色创新,倒逼棕色企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9.
支小再贷款业务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定向工具,目的是低成本精确支持小微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在当前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这一政策"红利"出现了"申贷率"偏低的现象。通过研究秦皇岛市支小再贷款的使用现状及成效,分析当前申贷率偏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总行密集出台3000亿、5000亿、一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及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力度和政策广泛性空前加大。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法,实证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果,认为应当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模式,探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新型担保方式,以此有效撬动金融资源向相对落后地带和薄弱环节倾斜,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绿天鹅”事件,本文梳理了G20央行的“绿色”实践,发现已采取的绿色行动尤其是绿色货币政策有效促进了资金流向低碳部门,降低其融资成本,但由于缺乏可持续性授权、操作复杂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权衡等原因,大多数央行更倾向于在审慎管理框架下改善信息披露和风险识别,QE、资本要求、流动性监管等重要工具尚未考虑气候因素,削弱了行动效果。建议央行尽快将气候因素全面纳入政策框架,从非货币政策投资组合绿色化入手,探索绿色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佳实施方案。同时,标准化与气候有关的信息披露,在资本要求、流动性监管等工具中纳入环境因素。加强国际协调,形成全球统一的绿色标准和分类。此外,提高行动透明度,短期内定期或在年度报告披露气候行动相关事项,长远来看,需解决法律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4—2021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央行将绿色因素纳入创新型货币政策这一事件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企业绿色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创新型货币政策担保品纳入绿色信贷资产以后,受政策影响企业的绿色投资水平相对于未受政策影响的企业显著提升,而对于非绿色投资水平效果不显著。第二,基于三重差分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来促进企业绿色投资。第三,将绿色因素纳入创新型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创新型货币政策对企业绿色投资的促进作用在环保行业及非重污染行业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为创新型货币政策的绿色投资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对后续创新型货币政策调控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成祥 《河北金融》2020,(12):38-43
近年来,我国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的探索创新可谓蹄疾而步稳,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疏通政策传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运用取得良好成效,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系统回顾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工具创新为切入点,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需从四个方面发展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的96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了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可以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这一工具的政策效应在规模较小、同业融资依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为显著,且中期借贷便利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央行的借贷便利工具不仅可以通过合格担保品渠道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还可以通过同业融资渠道间接向其他银行输送流动性,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发挥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流动性管理以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伟  宋敏  刘敏 《金融研究》2021,497(11):60-78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9—2017年中国银行业数据,利用我国借贷便利工具创新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借贷便利工具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担保品这一要求为切入点,考察了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创设后,商业银行持有的合格担保品规模越大,其贷款利率越低,且这一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扩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和贷款投放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表明借贷便利工具可通过商业银行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操作利率以及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方式有效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发挥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我国34类工业行业的年度数据,识别信贷配置偏向特征对结构性杠杆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应对效应的特征事实:信贷偏向的存在导致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杠杆变化呈现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所产生的结构性杠杆现象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解决结构性杠杆问题。为更深入理解这一现象以及结构性去杠杆下货币政策最优选择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信贷配置偏向特征、企业杠杆结构变化特征、总量型与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特征的DSGE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量型货币政策数量工具的宽松操作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冲击下结构性杠杆问题;总量型工具紧缩资金供给,结合结构型工具定向紧缩,是应对成本推动冲击下结构性高杠杆问题的较好选择;当经济面临风险冲击下结构性杠杆和经济下行并存问题时,需要结构型货币政策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同时操作,紧缩国企贷款,同时降低民企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7.
韩平 《中国金融》1996,(8):20-21
灵活运用再贴现政策工具强化央行间接调控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市分行韩平再贴现政策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较为普遍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节信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银行开始注重再贴现政策工具在金融...  相似文献   

18.
陈诗一  王祥 《金融研究》2016,429(3):1-14
本文建立一个带有房地产市场的多部门DSGE模型,同时在模型中引入带有金融摩擦的银行部门,研究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机制,以及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中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1)当社会融资成本较高时,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冲击使得房地产价格显著上升;(2)政府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能够明显地弱化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3)央行采取盯住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能够改善社会福利,但是政策效果会因社会融资成本的降低而削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央行抵押品折扣率、银行抵押品约束和银行贷款监督程度引入银行利润函数构建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央行抵押品框架扩容会显著增加银行信贷供给,并可能带来非意愿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PSMDID回归结果发现: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政策将合格信贷资产纳入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会显著增加试点银行信贷供给规模和占比;边际动态效应表明该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相比城商行,人民银行抵押品框架扩容对农商行信贷供给的激励作用更大;此外,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政策导致试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因此,货币当局可以适时适度扩容货币政策抵押品范围并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相结合,发挥央行抵押品框架的定向调控功能;同时需要灵活调整抵押品折扣率和恰当应用央行内部评级法防范非意愿的银行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20.
黄东坡 《征信》2022,40(4):74-78
近几年,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电商小贷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丰富融资渠道、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具有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利器.鉴于电商小贷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监管风险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取消电商小贷公司业务的地域限制、提高电商小贷公司的融资比例、推行担保注册制度、贷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