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核心,以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日益提高为导向,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从城市群概念入手,总结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从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打造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机场群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为例,充分考虑城市群核心机场的引领带动作用,运用相关系数法、熵权法、耦合协同度、莫兰指数等模型在时间与空间维度共同对各城市群与其机场群、内部各城市及对应机场、所有机场间发展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分类排序。结果发现:一是四大城市群与其机场群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内部协同度层次结构分明,协调性有待均衡提升;二是协同度与城市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与空间布局有一定依赖性;三是核心城市、核心枢纽机场对整体发展协同水平贡献较大;四是城市群与机场群耦合协同度时间截面与空间维度测算结果整体相同,局部存异,核心城市与机场耦合协同度的空间集聚带动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之间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以及制造业向外围城市迁移的功能分工,并影响金融在城市群内部的集聚效应。文章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空间计量SAR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市群发展水平越高,功能分工水平越高,金融集聚程度越高;欠发达城市群分工程度较低,使金融资源由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集聚(虹吸作用),但是快速发展和发达城市群分工过程导致金融资源由中心向外围扩散(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干预会加剧欠发达城市群中心对外围金融的虹吸作用,同时抑制发达城市群中心向外围的金融辐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对外围城市的制造业进行支持而促使金融向外围城市扩散。因此,加强城市群功能分工和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弱化政府干预和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这是文章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提升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该文以长三角二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城市间与竞争力影响因素间互动作用的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理论模型。采用“多维乘数法则”对二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长三角二级城市群竞争力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二级城市群竞争力协同增强,进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城市群处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借鉴欧盟破解政治版图碎片化的经验举措,将极大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文章分析表明,文化的相似性、区域内部经济的相对均衡性以及功能主义政府的建立,是欧盟实现从非政治领域到政治领域高度协同合作的根本原因。长三角城市群可吸收欧盟的发展经验,将科技创新单列出来,优先协同发展,制定政策时亦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平等协商的网络化治理,提高协同政府的主权和运作效率,盘活现有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8.
都市圈能够发挥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共享公共服务的作用,有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功能定位统筹、核心城市辐射效能、协作推进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难题,需要在区域层面的都市圈治理及实施方面,构建“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大中小城市”的空间层次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在都市圈之间,差异化定位都市圈功能,发挥都市圈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都市圈发展布局;在都市圈内部的联通与协同等方面,深化都市圈空间规划编制与衔接,建立底线与协同并重的都市圈规划成果框架,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贾利军 《中国城市经济》2010,(5):104-104,108
本文衡量了长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G城市上海的梯度系数,实证分析了经济梯度整合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的适应性。得出结论认为梯度转移的整合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不适合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与战略选择。近年来,东北地区城市群依托空间分布形态优势、交通区位联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优势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流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城市群相比,在城市群区域协同治理、功能定位、要素配置、产业合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赋能。为此,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应因地制宜发挥域内优势,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城市群一体化管理,共同推动东北地区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城市群的认识正处于由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过程。城市和城市群本身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在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除了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有形的变化之外,更大的变化还在于城市功能尤其是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无形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行政区界分割明显和城市密集度高两大基本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而放大成区域整体集聚辐射的强大的场效应,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框架正在长三角城市群显现。以“环太湖城市圈”为标志性特征的“网络城市”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主要城市形态,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应高屋建瓴及早规划,各城市政府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着力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2.
兰西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上游城市群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心,是保护“中华水塔”、治理黄河流域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兰西城市群依据独特的地缘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城市群发育程度低、核心城市发展实力弱和辐射功能不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层次不高等因素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未来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全过程,重点从城市联动发展、生态联动治理、产业联动发展三个方面出发,着力打造“大兰州”,建设“大西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一盘棋”思想,构建产业共生系统,从而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城市群在分步扩容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究竟如何?当前是"稳步吸收新成员,在扩展中谋发展",还是"停止吸纳新成员,在发展中求进步"?文章以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准自然实验,以合成控制法为评估工具,检验并比较区域一体化对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劳动力错配的影响,进一步讨论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探索区域一体化影响劳动力错配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2010年长三角扩容有助于改善城市群内部地区劳动力错配,且影响效果呈现"新进城市 > 整体城市 > 原位城市"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检验证实了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和稳健性;长三角扩容通过加快劳动力流动和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两种途径矫正劳动力市场扭曲,改善了劳动力错配,中介变量机制效应存在差异。文章研究结论对推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加快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部地区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我国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同时基于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环境5个维度,识别影响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城市群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子系统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协调发展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开放发展水平差距最小;投资水平、消费水平、交通运输水平、工资收入水平、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干预和人口集聚抑制了西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据此,西部城市群应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城市群发展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响  严广乐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42-46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视角出发,梳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污染问题,剖析污染转移机制以及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和降污减排的影响。文章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又使用DID方法评估了区域一体化在发展不平衡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存在的污染效应。结果表明,扩容过程对不同城市的减排效果具有异质性。对于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城市,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污染型产业转移到非核心城市,使得分工专业化,提高要素利用率从而达到减排。对于非核心城市而言,承接转移产业带来经济绩效的提高的同时,也背负着承担污染的使命。对于整体层面而言,区域一体化加强了城市间联系和协调合作,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进而降低污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邮电业的产业密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泛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长三角城市群邮电业的产业密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空间自相关关系,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由北向南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邮电业的产业密度随距离逐渐衰减,且衰减速度呈递增趋势。产业密度扩散核心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中心城市及其邻近腹地,城市群中心的产业密度大小同时又决定了产业密度空间扩散的速度及范围。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产业密度逐渐增大,但不同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主要受生产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瑞娟 《改革与战略》2009,25(6):118-12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城市群参与世界城市群竞争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综合实力参与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