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线性加权法测算综合评价值,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时间及空间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且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传喜  刘文博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67-176
为洞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演进趋势,基于2005—2019年中国部分省份数据,立足“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值赋权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ArcGIS10.8软件、Markov链分析方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整体上,在考察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在时空演变上呈现不同的演化格局,具有东部地区领先,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的时空演化特征。总体呈现向高水平等级演化的趋势但动态演进速度缓慢。因此,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测算了东北地区各省高质量发展指数,识别了各省发展短板,量化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和收敛性。研究发现,第一,在高质量发展指数方面,东北三省的协调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创新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指数,开放发展是限制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阶段性和波动性特征,耦合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阶段进入轻度失阶段;按耦合协调度均值大小依次为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σ收敛、β条件收敛和空间β条件收敛特征,耦合协调度低的省份比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发展更快,存在追赶效应,各省最终收敛于稳态水平。本文为促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量化支撑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昊冉  周金城 《科技和产业》2023,23(24):245-25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地区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动态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两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2)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沿海下游省市>中心省市>上游省市。3)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且绝对差异缩小,梯度效应减弱。4)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都不高,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江经济带金融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转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中游和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上海和贵州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超前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其余各省市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评估,运用耦合引力模型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整体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海、苏州等城市长期处于网络核心,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出现了武汉、长沙、重庆等次级网络中心;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四大板块,各板块间差异明显;城市开放程度、环境规制等差异因素对城市绿色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地理距离等差异因素则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互动协调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法及障碍度模型测算了科技创新指数、绿色发展指数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并进一步研究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性,最后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20年,科技创新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两者耦合度和协调度总体均有所上升,增长趋势基本同步,且协调度数值低于耦合度数值;我国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省域间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协调度一般在相邻等级间转移,且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协调度越高的省份对邻近省份的促进作用越强,整体上转移类型较为稳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影响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8.
樊姗娜  彭鹏 《科技和产业》2022,22(5):307-313
数字经济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98个城市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数字经济水平增速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均存在空间差异性,下游城市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均相对较高,上、中游则与之相反。②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实现了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整体趋势。③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但随时间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耦合协调度的“高-高”集聚区域整体变动不大,“高-低”集聚区域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分布状态,“低-低”集聚区域保持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罗清 《科技和产业》2024,24(5):17-25
基于2014—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测算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再结合基准回归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流域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差异特征;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能源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当地物流业能源效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物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物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呈现下游-上游-中游逐渐递减的趋势;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物流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物流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渠道促进物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和物流业能源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通过耦合度模型计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基于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标准对31个省区市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特征分布分析,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协调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从全国来看,数字经济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总体来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③东部地区北京、广东和江苏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保持较高的状态,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均处于中低水平程度的协调状态,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较低,表明两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④在数字经济方面,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创新成为制约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协调性和创新性成为制约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基于实证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富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动力。高校应立足自身建设,探索校地融合新模式;加强互动交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子;发挥辐射效应,探索开放共享新经验,以创新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发展理念,在界定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复合指标测度法建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指数对西南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建立障碍度模型对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存在时间维度上的波动性,但整体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各省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差距有缩小趋势。另外,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在协调和共享方面受到的障碍较大,有待实行专项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传统收敛和空间收敛两种模型探讨了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总体上趋于绝对收敛,并且在空间关联作用下开放兼具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经济收敛的效应,有效缩小了地区经济差距;对外开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在全面扩大开放的同时,既要实施差异化开放策略,又要强化开放联动,才能更好地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示范区域之一。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维度,构建25项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2014—2019年珠三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的均值变化较小,且呈小幅上涨趋势;除了开放维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他4个指标均有着不同态势的波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级表现优异的是深圳、珠海、广州,沿海城市的综合得分普遍较高,整体空间分布大致呈“M”形格局。  相似文献   

15.
作为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认知和探寻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成为实现协同治理的两大基础性关键问题。基于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臭氧浓度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研究长江经济带全域空间臭氧污染的特征与时空变化过程,应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局部空间的驱动差异,进而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科学认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重污染区域由下游向中上游扩展;臭氧污染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且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空间演进特征;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但整体呈现一定的转移惰性;地市空间尺度的臭氧浓度时空跃迁驱动类型存在差异。上海、长沙等中下游城市表现为开放-城镇化驱动型;贵阳、昆明等上游城市表现为科技-绿化制约型。从上游至下游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呈现出“同向制约—逆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递变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将"美丽中国"解构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整个区域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子系统具有较高正向相关性,两者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负向作用较为明显;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发展的梯度差异将长期存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因三个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方面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构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特别是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数字经济与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产业链创新、协调、共享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南方地区的影响要强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雅茹 《科技和产业》2023,23(13):219-224
基于2011—2020年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陕西省10个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泰尔指数对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变化趋势有较强的一致性,整体在时序上呈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二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失调区域多分布于陕北和陕南地区,协调区域聚集在关中地区;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差异明显,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同时关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陕北和陕南地区。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相关部委与省市,抓紧编制《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国家战略推进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拓展中国未来经济版图中最重要的增长空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构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已提出并为中央认可,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共同发展而其后20年,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风生水起,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