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提升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在促进技术效率提升方面并不显著,说明沿线地区通过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发挥经济“外部性”,并通过“竞争激励效应”促进沿线地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进技术效率提升。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沿线各地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2.
3.
<正> 长江经济带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上海市、西至四川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七省二市,土地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6%;人口2亿多,占全国的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沿海开放已经对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拉动和支持作用,而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建设的进行,沿江开放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逐渐展现 相似文献
4.
城乡收入差距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地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是否显著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得到了较多关注。运用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构建空间滞后模型,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旅游业发展是否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效应。得出结论,经过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前提下,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二,选用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作为门槛变量,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都表现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三个门槛变量均对城乡收入差距起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规律。提出应不断挖掘旅游产业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发展潜力,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经过奠基发展、开放提升和战略引领三个阶段,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持续稳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特殊经济区和创新政策手段等具有的强示范带动效应,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突破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引领国内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河流域经济带,是新时代赋予长江经济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7.
8.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性逐渐提高,但由于长江经济带所辖城市较多、区域差异较大、产业同构等现象的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行政壁垒,实现长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论证长江经济带在上海集装箱枢纽港形成中的促进作用。文章首先论述上海港的发展方向是腹地型。而非中转型的集装箱枢纽港,然后阐述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范围和产业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对上海港的贡献通过长江干流港口转口量占上海港吞吐量的比重加以说明。最后通过比较上海和香港两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发展历史及腹地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上海枢纽港的建设有长江经济带强大的腹地经济作依托。发展空间广阔,前景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关系数据范式,利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全样本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有力途径。分区域考察显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高质量发展地区差距的驱动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尚不明显;南方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大于北方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改善对缩小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地区差距均存在显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雏形初现,包括浙江和贵州等11个省市被纳入。未来将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构建起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和重要趋势。本文借助TOPSIS熵权法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地理分析单元,科学测度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影响因素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杭州、昆明和贵阳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3大引擎,而排名靠后的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各城市间的得分差异性较大,单个城市内的绿色发展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上中下游存在显著不同,中上游地区的绿色发展形成了明显的以昆明-贵阳、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抱团集聚现象,湖南、江西南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的只局限于杭州、上海等少数城市;③细分领域评价,中西部城市的绿色生态和东部城市的绿色生产各具优势,而绿色生活领域表现好的既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既有东部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空间发展最为均衡。文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7省2市,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各省市之间联系紧密,承接性和相容性强,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代表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区域内各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门类齐全,具有明显的梯度势差,地区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具有从整体上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文章提出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主要应从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三个方面统筹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基于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面板数据探究能源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评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电力消费效率。结果表明,能源基础设施的改善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此外,各省市的能源消费效率介于0.61~0.98,区域间差异不断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社会经济涌流。 相似文献
17.
18.
一、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横贯中国东、中、西部。包括长江流域7省2市(依次为沪、苏、浙、皖、赣、鄂、湘、渝、川)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5%。其中既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又有广大欠发达的川渝长江上游区域,及湘鄂赣皖中游地区;既有沪、宁、汉、渝特大型中心城市,又有众多大中小城市群。2004年人口占全国的38%,GDP占全国的46%,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19.
国外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做法●罗永光(国防大学北京,100856)一、地区经济差距发展的一般趋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际上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因内地区间地理环境、经济政策、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地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间(跨省)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显著的“资本追逐劳动”的现象,区域间人口流动本身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因此不能认为人口自由流动能够自动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不过在中国目前的人口迁移模式下,劳动力输出显著提高了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