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Melitz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产业集聚变量,分析了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均衡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方法对不同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渠道(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一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在我国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有贸易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在贸易开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集聚才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不同省际间,不但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其具体作用渠道也有所不同。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的省份,虽然产业集聚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却限制了技术效率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3.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效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ML生产率指数,测算黄河流域64个城市2004—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考察政府干预、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干预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基础设施对政府干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且具有显著门限效应,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探索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双碳”目标升级为国家战略,碳减排行动也成为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 2002 至 2020 年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混合距离 E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排放、效率、非化石能源、气候绩效等多维度定量评价碳减排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碳减排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和效应。研究表明:总体来看,碳减排发展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来看,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碳减排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中介机制检验显示,碳减排能够通过提升能源效率、发展绿色金融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论为地区差异化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7.
“政府+市场”的有机协调是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协同理论构建面板模型,利用2007—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协同发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单独作用尚未能发挥政策效应的情况下,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协同效应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协同效应尚未显现;这种协同效应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4-2010年食品业三个子行业面板数据,在产业集聚视角下对企业规模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竞争力对食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促进效应,影响途径主要通过对效率改善的正面作用,技术进步效应表现出行业差异性。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效率改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综合TFP效应存在行业差异。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对企业规模竞争力生产率效应间接作用发现:产业集聚一方面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效率改善,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大企业获得技术进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碳交易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从产业集聚角度探讨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阻碍了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且在高层级城市表现的更为明显。分行业看,制造业集聚在碳交易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中起到U型调节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两业协同集聚均能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调节效应,且协同集聚的促进效应更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城市中碳交易政策的促进效果更好。据此,为加强碳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本文提出要以技术进步与效率追赶双轮驱动为发展路径,建立城市间绿色发展的协作创新机制,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进程,继续扩大碳交易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11.
区域TFP增长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存量和制度变量对区域TFP增长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空间邻居效应,即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区TFP增长对一个地区TFP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28个省市1996—2005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空间邻居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间TFP增长的空间邻居效应。结果显示:一个地区TFP增长的21.3%可归因于相邻地区TFP增长的正向影响,即空间邻居效应十分显著。此结果对于地区之间有关经济政策的协同制定或建立经济联盟,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区位熵对京津冀地区13市2008—201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探究,最后引入3种空间计量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等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影响。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作为一个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其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是当今重要的研究话题。基于中国30个(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省份2006—2021年的统计资料,在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情况下,实证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数字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具有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小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创新对促进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当环境规制强度大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推动作用大幅度降低;当地区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门槛效应才开始显著,数字技术创新水平过低时,环境规制强度对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中国30个省市2000—2019年的多个指标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方法计算中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解析了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并分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地深入描绘了其影响的差异与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中国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表现出了空间相关性。(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公路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高明显表现出直接的促进作用,而铁路主要则是通过其溢出效应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其系数为1.196。(3)就分时段的估计结果来看,2001—2007年铁路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总效应的值高达2.014,而08年之后,由于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超前的发展,因此其影响力将对后续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持续的贡献。(4)就分地区而言,密集的铁路网的建立已使中部地区的经济质量的提升从中获益,而对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的主要是当地公路的修建。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2007—2017年长三角地区数据,通过区位熵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同时建立表示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以及技术扩散的变量,通过差分GMM来估计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选择的年份当中,初始协同集聚程度会影响后续的产业协同集聚程度,同时劳动力流动以及技术扩散均会促进协同集聚程度,资本流动会给协同集聚带来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基础研究能推进工业绿色增长吗?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衡量工业绿色增长,并利用中国2005—2018年数据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基础研究显著促进了中国地方工业绿色增长,而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增长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该结论在进行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各个城市2002年研发机构数量和1958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作为工具变量和“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而且长期效应也很明显。而且,基础研究的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提高工业产品技术含量等途径和机制实现的。基础研究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对省会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来说,基础研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重污染工业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度行业来说,基础研究的作用效果较弱。本文验证了基础研究对地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创新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