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2013年福建省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入手,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检验福建省人口—空间—产业城镇化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时序变化上,2008-2013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趋同,大致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表明新型城镇化内部系统耦合作用明显,并且耦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内部协调性.二是空间分异上,九个地市的耦合度出现了低水平耦合和拮抗2个阶段,2种耦合状态的地市个数和区间变化相当.三是空间组合上,九个地市出现了失调发展类空间城镇化超前型、轻度失调类空间城镇化超前型和勉强协调类空间城镇化滞后型3种空间组合类型.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全国31省市2000-2011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与跨境资金流入的动态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由跨境资金流入引起的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赖性显著,且由2008年开始出现激增;各省市城镇化水平与跨境资金流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邻省份跨境资金流入带来的溢出效应对本省作用结果十分显著.因此,在合理引导跨境资本注入的基础上,推动外商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以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聚集效应,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关系分析及协调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周莺  虞洋 《经济地理》2019,39(5):55-64
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城镇是边境地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载体,衡量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陆地边境134个县级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人口三个维度综合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评价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通过象限图法评估其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态势,从而为未来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我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线性缓慢增长态势。②边境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高、低水平边境县域各自集聚呈带状分布,但其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③2000—2015年,边境地区社会城镇化进程较快,而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边境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早期的经济、社会城镇化的非可持续转为人口、经济城镇化的非可持续。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内蒙古、新疆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西藏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湖南1952-2013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建立了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回归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湖南经济增长对促进城镇化有积极作用,而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贡献却不大;城镇化率的变动不仅与人均GDP有关,还受上期城镇化率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相对增加1%,湖南城镇化率相对提高0.135%;当上期城镇化率相对提高1%,城镇化率相对上升0.545%.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2019,39(6):97-10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52-2009年间的GDP数据,采用最近发展起来的随机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如果考虑结构突变,在断点之后的时期内有近半数省份呈现随机收敛和β收敛证据,并且当断点内生时β收敛的证据更为充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形成各自的"俱乐部"。幸运的是,东部省份近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有所缓解;而中部不少省份也逐渐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西部地区则有半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部分省份近年来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表明2000年以来的区域协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代表区域,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切换、经济增速换档进程密切相关。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论文从保障支撑、绿色生态、品质品牌、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6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呈现出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维度表现看,除了江苏在六大维度上发展相对均衡,其他省份在各维度上的测度结果呈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再次验证了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均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We investigate whether China’s experience during 1952–2004 supports the balanced growth entailment of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Estimation of long-run relations among output,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for the full period reject the balanced growth hypothesis for both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es. When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the late 1970s are modelled as a structural break by the methods of Johansen et al. (Economet J 3(2):216–249, 2000) and Perron (Econometrica 57(6):1361–1401, 1989), we find some evidence of balanced growth in the pre-break period but in the post-break period the ‘great ratios’ are trend-stationary, precluding fully balanced growth, though permitting a common (stochastic) productivity trend.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测算1952-2006年制度变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长期中,加入制度变迁时间趋势因素的c-D函数表明,资本、劳动、制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制度对于产出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教育变量后,资本、劳动、教育、制度与产出之间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情况下,制度因素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出增长0.15个百分点(Prob.=0.0262).若以改革为界分两阶段进行分析,1952-1978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有限,而1978-2006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鉴于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人类等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以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对江苏省六大经济区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代表年份1996年和2000年江苏省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4.74%下降到50.42%,轻度级以上的水土流失总面积比例由8.12%下降到6.76%;1996~2005年,江苏省沿江、沿海和两淮经济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徐连、宁镇扬和太湖经济区,大部分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佑印  顾静  黄河清 《经济地理》2012,32(4):155-159,172
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以2000—2009年旅游产业统计数据基础,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旅游核心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递减格局,其中旅行社业的区域特征最为明显。从多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区位熵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产业集中度指数方面区域特征相对较弱,但总体向酒店行业集中。发展趋势方面,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间的空间差异也在向均衡化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近年来发展趋势相对平缓,空间方面总体呈现出北大南小,东、西部变化大,中部小的格局;产业结构变化方向有一定差异,但较为一致,总体表现为旅游景区业和旅行社业上升,旅游星级饭店业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识字率提高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例变动和每千人医生数增长率,但它们对人均GDP影响的方向不同,这一结论不同于许多学者的总量研究结果.本文还利用因子分析进一步解释了人力资本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对经济作用的影响.这对于在经济转型期深刻认识人力资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基于产业市场价值和就业两类产出成果的专利密度指数测度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其专利密度指数,并从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东北地区的专利密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逐渐放缓;各城市的专利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两极化倾向明显;高水平稳定型城市大多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近1/4的城市仍采用低水平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ffect of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ussia's regions (oblasts, republics, krais and okrugs) from 2001 to 2008,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dvancement and recentralization. Approximating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with the RA Expert index of investment risk, we find that a reduction in investment risk by one standard deviation increases output by 1.4 percent in the short run and 11.9 percent in the long run, suggesting a substantial regional performance gap in government practices, despite intensive political recentralization. Assuming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are running satisfactory public health programmes aimed at decreasing overall mortality among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creating fair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and improving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al climate to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we argue that sub‐national institutions remain important for growth in post‐Soviet Russia after 2000.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institutional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