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MBA教育经历了国际化、标准化的发展过程,已进入竞争激烈的白热化发展阶段。创新塑造MBA教育品牌,有利于MBA院校的脱颖而出。本文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教育品牌建设实践,探讨其在品牌定位、品牌提升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策略经验和实施效果,提出设立精确品牌定位、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等品牌建设建议,希望能为其他MBA院校在创新品牌策略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MBA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类商业性质的职业训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商学院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职业素质的良好平台,是MBA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我国MBA教育改革是一种内生式改革,即以自主招生为导向,以抢夺生源、寻求发展为驱动,不懈追求教育服务质量改善和品牌创新.MBA教育是整体性的项目,其品牌构建的根基在于MBA教育流程中教职员工与学员相互服务接触点上,是否能为学员带来充分的服务感受,使MBA教育物超所值.本文认为MBA教育品牌建设及其竞争力提升,关键是要扎实做好接触点上的服务创新,给学员带来真真切切的价值增值,还要做好MBA教育品牌形式特色,定位准确、差异化和形象设计,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省属工科院校MBA教育项目品牌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教育品牌概念,然后分析了省属工科院校开展MBA教育项目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省属工科院校MBA教育项目品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MBA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以服务质量提升为基础的品牌化发展是我国MBA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教育主要通过从多渠道沟通、凸显课程特色、多种形式的师资开发和培养、职业发展帮助和参与MBA认证等各个方面,对学生接受教育服务过程的每个接触瞬间进行卓越的创新,取得良好的效果,比较成功地塑造自己MBA教育品牌。本文还建议各个高校应通过准确定位、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差异化等方式经营品牌,各自走出一条MBA教育发展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5.
MBA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MBA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职业经理人的教育,MBA学生的观念、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品牌乃至国家的经济走向,由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直接与MBA教育有关。本文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阐明了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MBA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对MBA学生、企业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背景下,凸显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当前,微电影、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企业品牌营销传播的重要渠道,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媒介、传播理念、传播技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必将形成日趋立体、多维度、融合化的传播方式。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索企业品牌营销的内涵,立足新媒体时代全面阐释品牌传播的重要性及其中尚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持续推进品牌营销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源 《中外管理》2011,(5):62-65
品牌是一个承诺,品牌建设就是持续地兑现这个承诺,为此企业要不断检视和调整自己,有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品牌的建设和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和快捷,但也更难维护且更容易被遗忘。同时,随着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发展,资讯的丰富程度也在爆炸式增长,人们对信息的关注重点越来越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MBA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中国MBA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中国MBA教育改革和创新问题,从人力资源、课程创新、品牌创立、市场开发、国际合作、管理创新等六个战略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国MBA教育抢抓历史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瀚 《企业导报》2012,(4):101-102
当今新经济大环境下,围绕新产品技术、新服务理念、新商业模式、新品牌理论,在新媒体渠道的助力下,中国企业正在对传统营销模式加速变革,以期实现价值和效率最大化。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对品牌宣传的助推作用以及在新形式下企业如何加强新媒体引用管理以实现企业品牌效能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美国学者凯文·莱恩·凯勒提出的品牌共鸣理论和美国学者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品牌传播过程的5W模型,以实现用户与公司品牌价值共鸣为最终目标,从平台、渠道、内容、用户四方面提出企业新媒体平台运营的“PCCU”策略,并结合企业的融媒体中心平台优化部署新媒体矩阵传播、规范全媒体数字化运营、提升新媒体内容生产质量、强化新媒体运营各方联动,协同建立效果评估与反馈闭环管理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企业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与效力。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已在大众视野中逐渐兴起,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网络平台日趋成熟,传统媒体进行品牌宣传的劣势开始暴露。企业需要精确定位自身和新媒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新媒体形式进行自身品牌的建设和维护。本文首先对新媒体和企业品牌进行界定,进一步论证了新媒体在当前社会中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性,最后就如何利用新媒体树立企业品牌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MBA在中国     
前言我们需要MBA,我们更需要精品MBA。MBA不是品牌,精品MBA才是名牌。是狮子,就要站在狮子的行列。蹒跚学步的婴儿当然与青壮年不在一条起跑线。我们需要MBA,我们更需要精品MBA。从清华大学的一则广告语里感悟出什幺?闭上眼睛想……美国哈佛商学院1908年首创MBA教育。在中国发端于二十世纪的80年代,1984年,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与美国、  相似文献   

13.
中、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A诞生于美国,经过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神话和奇迹。在我国,MBA教育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各方面改革事业的要求,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MBA教育已经深入到我国各个方面,在我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就是对中、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希望MBA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模式已经开始运行,但贵州农产品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品牌推广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新媒体的视角对绥阳空心面现有的品牌传播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其新媒体整合推广模式和品牌塑造思路,提高品牌知名度,为贵州农产品的新媒体推广及塑造探索新路径,助力“黔货出山”。  相似文献   

15.
面对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冲击,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已发生了根本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摆脱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而加入到方便快捷的新兴媒体之中。与传统的信息沟通渠道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性和递进式两大特点,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消费观念。新媒体不仅满足了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也为许多品牌的营销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此,需要在掌握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育行业建设与发展中,网络新媒体技术也得以广泛应用。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传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网络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可更好地体现大学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本文就主要分析了网络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希望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具有相对传统媒体更强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的交流、宣传平台,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本文着重探讨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烟草企业作为特殊行业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帮助自身提高企业文化宣贯效果,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MBA教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年来,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MBA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规模、质量、特色、效益、理念等诸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国家的MBA教育相比,我国的MBA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门人才,与社会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本文在回顾我国MBA教育发展历史,分析我国MBA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MBA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MBA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改变的是品牌传播的环境,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方式。汽车行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如何在品牌传播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是目前车企营销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将从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与分类入手,分析在这种媒介环境下传统营销模式所受到的冲击,进而结合案例探讨汽车企业应该采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步融入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我国的舆论发展、教育体系建设、媒体传播都有着重要影响。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快速融入新媒体的发展中,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科学性水平。基于此,本文通过叙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说明当前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对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德育建设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阐释新媒体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