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房藏趣     
正"笔墨精良,人生一乐"。在古代文人眼中,文房用具是书籍之外另一种须臾不可分离的爱物。《文房雅玩—苏州明清时期文人书房用品展》就为重庆爱好者提供了不少系统了解"文房"用具的实物。苏州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历史上长期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人墨客在此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文房,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符号。"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  相似文献   

2.
陈一木 《西部论丛》2005,(11):78-79
文房清供是指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些其他文房辅助工具。据说在事汉时期,“文房清供”就开始出现,唐宋时期得以发展,到明清时期尤其得到大力发展,用具种类非常丰富,致使其成为书房里,书案上的装饰,陈设工艺美术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历史上,文房艺术和宫廷艺术一直是并驾齐驱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今天,华丽的宫廷艺术品似乎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而台湾著名收藏家、翦淞阁主人黄玄龙却一直坚持着对文房艺术的热爱,在他看来,文房艺术更能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谓文房艺术,是指文人们在书斋中使用的器具,包括家具、香炉、笔墨纸砚、各种文具等等.黄玄龙一直都非常强调"温习文人的精神",他常常说,"我们要复兴文人之美".  相似文献   

4.
当今天的社会精英们用豪宅豪车、名表名包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审美品位,古人们选择的则是象牙湖笔、名坑端砚、白玉笔筒和田黄印章……"文房清供"虽然在今天已经几乎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变成了收藏品。更为重要的则是,文房清供所承载的已经延续千年的文人雅趣依然能够在今人手中历久弥新。科举制度肥沃了文房市场  相似文献   

5.
曾艳 《西部论丛》2007,(12):76-77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因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笔筒的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笔船、笔床和笔格。笔船和笔床虽说造型别致,但使用起来毕竟不太方便。到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案头开始设置笔筒,因笔筒搁笔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一直流传至今仍盛而不衰。时过境迁,笔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成为既有艺术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笔筒的收藏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台一直都是最具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房器物,除颇具实用功能外,它更是古代文人的清玩之物。今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砚台虽然正在逐渐失去使用情境,但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台一直都是最具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房器物,除颇具实用功能外,它更是古代文人的清玩之物。今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砚台虽然正在逐渐失去使用情境,但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从实用到赏玩砚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早在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矿物颜料,并试图用它来美化生活,砚台就应运而生了。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广西金秀瑶族部分传统生活用具进行设计事理分析,例如金秀瑶族禾剪与甲骨文“利”字,金秀瑶族竹制织锦工具与甲骨文“巾”字,金秀盘瑶出行背袋与甲骨文“西”字等,揭示其与“甲骨文”象形造字的渊源关系。研究旨在借助甲骨文象形释义的参考,为无本族文字的金秀瑶族传统生活用具设计的“传统性”溯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再如,金秀瑶族丧葬习俗与甲骨文“尸”字,这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用具“物理”背后所蕴舍的“事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按现行制度规定,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下,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非主要生产经营设备,属存货的范畴,包括一般用具、专用工具、管理用具、劳保用品等。其摊销一般采用“一次摊销法”、“五五摊销法”来核算。“一次摊销法”,就是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历史上,文房艺术和宫廷艺术一直是并驾齐驱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今天,华丽的宫廷艺术品似乎吸引了更多入的目光。而台湾著名收藏家、翦淞阎主人黄玄龙却一直坚持着对文房艺术的热爱,在他看来,文房艺术更能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