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资源水价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及环境再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水资源作为非人工的自然资源其本身是具有价值的,水资源价值是水质与水量的统一.水质与水资源价值密不可分,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水质愈好,价值愈大;受污染的水资源其价值降低,甚至失去了使用价值及价值."物以稀为贵"表明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与价值量的关系,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水资源稀缺性日益明显,水资源价值必将经历从无到有、从低到合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资源水价的阈值界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经济手段,是贯彻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当务之急。本文就资源水价的阈值界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并就贯彻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水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的分析,指出北京市正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在此基础上,对水价成分构成和基本原则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创新性地提出了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北京市水价体系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总结得出北京市目前水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北京市水价体系改革的方向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水资源水量危机和水质危机并存,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长期以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水权的不明晰,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从产权经济学与垄断资源定价角度对我国水资源及水价现状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建立以水权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水价、环境水价和工程水价,以及节水效应、社会福利、广大消费心理承受能力和物质承受能力、供水行业正常运营等因素的两部制定价的水价机制,提出名义容量水价与名义计量水价、实际容量水价与实际计量水价的概念,指出建立和完善该水价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工程水价核算及基于水权的水价调整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程水价的构成,测算项目,计算方法,重点探讨了逐步结转成本法测算各环节水价的方法和步骤,即各供水环节的水价,包括上一环节的原水价格和工程本身的成本、费用、税金及利润;供水最终环节的水价,除包括上一环节的原水价格和工程本身的成本、费用、税金及利润外,还应包括水资源费。并阐述了因水权的配置引发的水价调整问题,分析了根据水权调整水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与水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淡水资源短缺、人口众多、需水量大的国家,中国有淡水资源约2.8万亿m^3,到2000年通过各种工程措施调蓄,可供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约5000多亿m^3.这些水是水利工作的产品,它和钢铁工业的产品——钢铁、农业的产品——粮油一样是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钢铁厂十分重视钢铁的产量和价格,价格合理,钢铁厂才能生存、盈利和扩大再生产.水利产业也应像钢铁等其他产业那样十分重视水价,研究水价形成的机制,制定合理的水价,以维持水利产业的生存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方略,也是今后水利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就江苏而言,过去的传统水利主要依靠工程措施来解决问题,这在生产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为保障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水利没有很好地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农业水价定价不科学等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对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农业供水水价成本模型,并以R县为研究对象,开展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践。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是特殊商品,其形成机制应是在市场框架和政府调控下的定价和调价的制度安排,对其定价时应充分考虑水价成本和农民承担能力。通过对R县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得出R县自流、提水灌区供水运行成本分别为462.30元/hm2、690.15元/hm2,为减轻农民负担,明确R县自流、提水灌区执行水价为225元/hm2、300元/hm2,差额部分由县财政补充。研究成果可为农业供水水价制定和水费的收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和谐用水原则和水价设计模型,通过利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的模型和计算,对黑河中游地区成本水价和可承受水价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把生态用水价值作为环境水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计价依据,基于不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塔河流域环境水价的计价内容和方法,构建环境水价的计价模型和纳入农业水价中的环境水价调整模型。利用塔河流域的相关数据资料,基于上述模型,确定在维护生态环境用水目标下塔河流域环境水价为0.083 0元/m3;在恢复重建生态环境用水目标下环境水价为2.828 0元/m3;纳入农业水价的环境水价为0.026 1元/m3。提出了农业水价调整的农户承受力与水价补偿的问题及相关水权制度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德玉  任航 《吉林水利》2013,(11):32-35
水资源无价值的传统价值观使水资源长期过度使用,严重短缺,这说明此观点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本文首先分析水资源的性质,由此指出水资源价值包含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社会价值和水资源生态环境价值。通过介绍水资源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水资源劳动价值的认识:水资源价值是节约劳动的价值和再生产水资源的劳动价值的统一,得出水资源有价值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明确研究水资源价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承载能力阈值空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分析阈值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承载能力与阈值的关系,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及内涵,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一种阈值通常是由自然与社会系统中各种主要影响因素的阈值构成的集合,表现为一个阈值集或阈值空间,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阈值空间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是自然资源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定价模型,如影子价格模型、CEG模型及模糊数学模型等5种常见模型,为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市区的水质、水量、人口密度、国民收入作为评价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市区的水资源价值进行初步评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价值模型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影子价格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收益现值模型、供求定价模型、CGE模型以及模糊数学模型等各种水资源价值模型,并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建议对水资源价值的定量化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浅析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概念。当前研究中存在研究内容不全面、忽视水量、水质和社会经济水平影响水资源生态价值的问题。分析上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水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内涵及表达式,以便为水资源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确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价值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沈大军  梁瑞驹  王浩  蒋云钟 《水利学报》1998,29(5):0054-0060
本文从自然资源的一般定义和属性出发,对国内外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进而针对水资源的具体特点,从地租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非使用价值论等不同角度,对水资源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经济学角度,这一界定为水资源费的定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管理学角度,为水资源的资源权属管理与相关资产权管理相分离的先进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价值对需水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水资源价格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价值内涵的分析 ,提出了水资源价值构成及其评价模型 ,并以某地区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分析了与水资源价值评价有关的水量、水质及社会经济要素,探讨了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和水资源价格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了上海市水资源价值的价格,使上海市的水资源价格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价值流的运移传递改进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本清  张春玲 《水利学报》2005,36(4):0396-0400
本文提出经改进的水资源价值流运移传递模型(模型Ⅱ和模型Ⅲ)。作者在2003年提出的模型(模型I)未考虑水流价值传递的滞后特性和槽蓄价值量的变化。新模型(模型Ⅱ)考虑了水资源系统动态价值流传递的滞时特性,而模型Ⅲ则是既考虑水流价值传递的滞时特性又考虑槽蓄价值量变化的水资源完全价值传递计算模型,新的模型深入解释水资源价值流传递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